觀念平台-亞洲金融科技中心之現實條件

金融科技的浪潮已風行多年。近期在人工智慧(AI)炙熱風浪推動下,更是狂掃金融與科技業界,政府也力表支持。日前「2024 AI金融科技發展論壇」,產官學界齊聚一堂,擊掌大聲力挺亞洲金融科技中心政策。致力於向前邁進,投入資源,同心協力,乃是好事。唯在執行路上宜認清主客觀各種條件,探討AI發展前景與風險、國際上競爭對手,以及台灣自身之優劣情勢。如何把現有資源有效運用,突破困境,作出成果,是齊聲矢志追求目標之時須研析思考之務。

AI技術進展已有多年,在ChatGPT推出之後更是狂熱。ChatGPT是OpenAI研發的聊天機器人程式,於2022年11月30日發布。台灣隨著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旋風,把AI科技聲浪推到燦爛高鋒。全球各界搶著投入這迷人而神祕的行列,發展速度迅雷不及掩耳,也令人擔憂著這超強的AI是否將會取代人腦,影響就業市場結構,甚至衝擊人文倫理。

對於AI發展,美國與歐盟之態度有所差異,歐盟傾向匡限AI的路線,美國較看重市場商機的擴展性。經過溝通後,今年9月5日,美國、歐盟、英國簽署全球第一份針對AI使用的跨國協定,標榜具法律效力。同時,澳洲計畫對高風險的AI研發強制實施「護欄」措施,要求須由人類適度審視。這顯示著國際上對AI並不是完全放任的態度,可能出現政策、法規等風險,業界必須留意。

台灣在經濟、科技與金融發展上,已有若干不錯的成績。科技實力雄厚,尤其半導體產業長期耕耘的優勢舉世皆知。金融體系穩定,近十餘年未聞金融體系出現崩亂或金融機構重大敗壞事件。金融監理嚴謹,重視風險掌握之規範。經濟發展順暢,未陷惡性通膨泥淖。然而,光憑這些條件,就足以把台灣推到亞洲金融科技中心的寶座,名列前茅嗎?此路競爭激烈,有待披荊斬棘。

■我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不進則退

台灣在全球金融中心地位,並不精彩。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其彙整各機構發布共100多個指標歸納為五大類:商業環境、基礎建設、人力資源、金融業發展、聲譽等,以及線上意見調查編製而成。2014年至2019年間,台灣在排名上穩定地落在30名左右,可惜未能長期維持,接下來年度的名次快速下跌,2024年3月公布排名更落到73名。雖然其問卷調查抽樣與評比準則或未周全,不能單由名次論斷台灣金融發展沒有耀眼的明天,而也顯示尚待努力之處不少。

■台數位競爭力雖強,但金融科技仍待突圍

科技方面的實力,相較為強。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對世界數位競爭力評比(IMD Digital Competitiveness Ranking),2023年將台灣列為第九名,比2022年進步兩名,有五項指標全球居冠,即「每千人研發人力」、「資訊科技與媒體股票市場GDP占比」、「4G及5G行動寬頻用戶占比」、「企業反應快、彈性大」、「企業擅長以大數據分析輔助決策」,另「25歲~34歲人口中創新技術能力」排名全球第三。如此看來,台灣之科技實力與潛力具有本錢,可望結合金融而拉拔金融水準,然而若要在國際金融舞台上推進金融中心排名,則有多道關卡尚待跨越。

成為亞洲金融科技中心須具備若干條件,除了必要的專業人才以及風險控管機制必須充沛完備之外,市場規模與區域影響力甚為關鍵。就市場規模而言,台灣2,300萬人口,這是國內交易人口的極限。為了不被此先天條件侷限,一方面必須把市場網絡伸展至海外,擴充海內外金融版圖,另一方面須打造金融市場的獨特性,以優質的金融服務與靈活的金融商品,吸引他國資金對此市場之關注目光。

■國際群雄競逐,拚能力也拚智慧

放眼海外,加強區域影響力,是台灣一直致力而未竟其功的課題。亞洲已有新加坡、香港二大金融中心坐鎮,日本東京、澳洲雪梨也有多年昌旺興盛的金融活動史,近年來韓國的首爾、中國的上海,更快速跳升金融地位,來勢洶洶,強敵環伺。尤其是地緣政治風險因素,讓某些國際資金對於台灣市場有所猶豫,使台灣的區域影響力塗上一層陰影,這是必須克服的障礙。目前東協尚無台灣的席位,難以論及區域內國際間的合作,必須設法尋求更多方式以求多贏局面。如何將社稷資源有效運用,考驗台灣的能力與智慧。

雖然成為亞洲中心的美夢難圓,並不代表努力無益。只要掌握台灣的核心競爭力,強化穩健、彈性的金融體系,營造前瞻、獨特的科技基石,可望讓金融與科技的國際排名步步前進,提昇國際競爭力。摘星之夢前引,奔騰腳步自然強勁。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面板跌勢緩 大摩喊買雙虎
台股基金夯 19檔淨值破百元
新冠疫情升溫 西安緊急封城 恐衝擊半導體、汽車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