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有形文化資產再添三件

空拍「銅鑼惇敘堂」屬傳統磚木屏仔壁建築審議通過為有形文化資產。(記者江乾松攝)
空拍「銅鑼惇敘堂」屬傳統磚木屏仔壁建築審議通過為有形文化資產。(記者江乾松攝)

▲空拍「銅鑼惇敘堂」屬傳統磚木屏仔壁建築審議通過為有形文化資產。(記者江乾松攝)

苗栗縣政府辦理一一一年第三次苗栗縣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審議會,經過討論,登錄歷史建築「銅鑼惇敘堂」、「公館西河堂林屋下公廳」、「公館婆心廟暨蛤仔市公置義渡碑」等三件文化資產。

此次登錄之「銅鑼惇敘堂」屬傳統磚木屏仔壁建築,正身面寬三間,檐廊之構件,雕工精緻典雅,簡樸明朗;平面布局由前至後依次是風水塘(半月池)、外埕、圍牆,內埕、正身、橫屋及化胎,內埕與化胎由卵石舖成,兩處之中心石前後互相對應位於分金線上,「龍神香位」兩處分別位於化胎及正廳祖龕下,整體建築具稀少性、特殊性,為苗栗縣內罕見保存完整之雙橫屋客家三合院。

位於公館鄉的「公館西河堂林屋下公廳」見證了後龍溪流域客籍移民開墾史,空間形制為傳統客家伙房格局,背山面水的風水設計是本棟建築重要特徵,主體建築為混合式構造,屋架、屋棟、棟頭、步口及牆身等部位裝飾藝術,做工精美且保存完整,是苗栗縣內伙房建築之重要代表。

「公館婆心廟暨蛤仔市公置義渡碑」之婆心廟是砂岩砌造石板廟,建於一九二二年(日劇大正十一)年,廟內不立佛像,以「南無阿彌陀佛」刻於龕壁奉祀,廟身正脊及正立面均有豐富彩繪及對聯;一九八二(民國七十一年)增建鋼筋混凝土造外亭婆心亭,形成亭中廟的格局,具地方信仰及地域匠師構築藝術特色;蛤仔市公置義渡碑早期為渡過後龍溪的重要渡口之一,一八四四年(清道光二十四年)原設立於於鶴仔岡庄口(俗稱為五鶴山渡),後因後龍溪河床改道及交通系統改變,遂移置現址婆心亭內存放,具有地區開發史及公置義渡的重要意義。婆心廟及義渡碑雖深具文化資產價值,唯其定著土地範圍有部份屬私人土地,為求謹慎,本府後續將請求土地所有人同意後,再辦理後續登錄及公告程序。

苗栗縣政府文觀局長林彥甫表示,經過這次審議後,苗栗縣指定與登錄之有形文化資產計九十二件,含國定古蹟一處、縣定古蹟十七處、歷史建築六十一處、文化景觀四處、史蹟一處、一般古物十一件,期望透過文化資產的指定與登錄,讓民眾更加認識縣內有形文化資產,縣府也將持續一步一腳印致力於縣內文化資產的維護與發揚,厚植地方文化能量,用心且全力以赴保存珍貴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