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生成式AI浪潮 中研院反思衝擊、解決2關鍵

【時報記者葉時安台北報導】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每兩年召開一次,為期4天的會議包括頒發院士證章、主題演講、討論重要學術議題,並將選出第34屆院士暨名譽院士。中研院第35次院士會議周四進入最後一天,面對生成式AI浪潮之際,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重視AI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及反思AI對人類社會的衝擊。院士會議主題演講,孔祥重院士也點出,台灣在轉型成為「AI島」之前,必須正面解決數據資料管理和人才培育兩大關鍵。

今年113年適逢本院遷建南港70周年,賴清德總統於開幕典禮致詞時期許,今年中研院南部院區正式啟用後,將成為帶動台灣創新科技與能源轉型的推手,共同打造智慧永續的新台灣。

廖俊智院長指出,為落實「成就全球頂尖研究」的願景,過去五年,本院同仁在國際重要期刊,如「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及「細胞(Cell)」等國際重要期刊,以通訊作者身分發表的論文達15篇,是前五年的三倍,且發表於全球前5%期刊論文的篇數也持續穩定成長;人文社會科學組近兩年出版專書與論文集共計300本,及發表學術論文數834篇,成果豐碩,顯示本院研究水準的提升。

面對全球許多待解的難題,中研院除持續深耕基礎研究外,更關注社會重要議題,提出解方建議,如發布「台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提出「淨零五支箭」科研選項。此外,中研院成功研發我國第一個5位元量子晶片,為台灣的量子發展取得先機;而在面對生成式AI浪潮之際,特別成立AI推動辦公室,除強化硬體設施,並重視AI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及反思AI對人類社會的衝擊。

廣告

廖院長表示,本院除南港院區外,為鎖定國家發展的關鍵議題、均衡台灣科研發展,在台南設立南部院區。本院今年1月成立關鍵議題研究中心,也設置於南部院區,目前已有量子科技、淨零碳排、海洋能等重要議題的研發團隊進駐。

「延攬培育卓越人才」是本院三大願景之一,為解決高教人才斷層危機,廖院長說,去年本院提出調高高教人員專業加給,及增加博士生獎助金二項建言,獲得政府正面回應。今年施行的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生菁英獎學金,則藉由提供穩定且持續性的獎助,強化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術研究人才培育規劃。此外,本院也積極推動「國際博士生計畫」(TIGP-X)及「中研學者計畫」,積極為我國延攬、培育及留任科研高級人才。

院士會議主題演講,中研院院士、美國哈佛大學比爾蓋茲講座教授孔祥重院士以「擁抱生成式人工智慧」(Embracing Generative AI)為題,點出台灣在轉型成為「AI島」之前,必須正面解決數據資料管理和人才培育兩大關鍵。生成式AI已成商業模式技術應用的新藍海,他認為政府除需要透過制定政策,讓民間AI研發團隊能以公平、公開且安全的方式來運用政府資料,亦需特別留意AI技術發展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資安風險,這些都有助於提升AI技術的信任度。

孔祥重指出,「擁數據者得天下」,但如何有效管理數據是政府首當其衝的挑戰。AI發展始終離不開人性,如何讓AI模型在人類指導下學習、適應在地化的文化,是台灣因應AI科技地緣政治潛在風險的重要方向。他建議,要將台灣打造為AI民主文化中心,要發展一套符合台灣民主價值的繁體中文大型語言模型。孔院士也指出,百工百業領域都應探索生成式AI帶來的潛在產業優勢,但同時也要了解隨之而來的挑戰,最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如何讓AI智慧運算更節省能源消耗,二是如何控制AI模型對齊(align output),更點出,AI要與人類建立強而有力的關係,需要將AI技術與人類偏好及社會價值觀保持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