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蘇貞昌主持科技會報,盼強化整體科技戰略

【時報記者林資傑台北報導】行政院長蘇貞昌昨(4)日主持「行政院科技會報第17次會議」,指示各部會應大膽調整、並隨時滾動式檢討相關政策、法規等配套,並希望透過與會科技委員的指教,強化國家整體科技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效能。

此次科技會報聽取科技辦「重點產業創新方案階段成果」及國發會「數位經濟及AI對社會影響與因應策略」,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中研院長廖俊智、國策顧問何美玥、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等外部委員亦出席。

針對「重點產業創新方案階段成果」,蘇貞昌表示,數位國家.創新經濟(DIGI+)及「5+2產業創新」政策推動進度已有相當成效,請主責部會持續深化、落實推動,並適時對外說明相關亮點成果,請政委吳政忠持續督導,強化科技計畫後續追蹤管考,落實政策目標。

至於「數位經濟及AI對社會影響與因應策略」報告方面,蘇貞昌指出,數位經濟與AI影響正發生中,相關部會要更精進、更進一步掌握以確實因應,策略與做法都應該隨時滾動檢視,使台灣雖不一定是AI強國,但要能繼續擴大國家力量、並創造相關國人福祉。

親自與會的張忠謀在會中指出,對於數位經濟及AI對社會的影響問題,政府已有初步認識,但國發會報告中指出數位經濟與AI替代許多就業機會、也會產生其他就業機會,他則認為是錯覺。

張忠謀認為,新的就業機會是給不同的人、甚至在不同國家,長期會產生失業問題,解決之道在於教育及訓練,透過教育來提升人才。他指出,人才培育是所有產業和企業都要面臨的問題,政府應與工研院、資策會等組織合作培訓,替中小企業設想。

林百里則提出,AI的最後決勝點是商業模式,台灣應運用教育將軟體、解決方案做到非常好,翻轉出AI商業模式、成為AI輸出強國。同時,人才產出也非常重要,科技部及教育部要同時培育出優秀的工程師或優秀創業家,才會產生AI經濟模式。

簡立峰認為,台灣是Google亞洲最大、美國以外第3大研發基地,雖面臨少子化問題,但人才培育將是新機會。現在年輕世代偏重AI與軟體,導致半導體與IC人才出現斷層,應能透過跨領域式訓練,在半導體跟IC設計優勢外同時著重AI及軟體。

簡立峰也指出,在國發會及各部會努力下,台灣新創確實有做起規模,但仍非常缺乏國際營運與銷售人才,在發展新創產業的同時,也應思考國際營運人才如何布建的問題,思索如何與國際接軌,使業務在全球其他區域落地發展。

對於與會委員所提意見,蘇貞昌表示,台灣靠著人才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但局勢變化快速,人才培育要不斷與時俱進。政府除了投入預算,還包括法令政策的配套措施調整,強調相關部會調整規定或策略,都必須大膽大步調整,才能吸引國際各方面人才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