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防疫!小港醫院守護南國門,AI判讀確診僅1秒
AI醫療在醫學中心落地應用不稀奇,但醫療量能僅大型醫院1/5的高雄市小港區一家市立醫院,近年連續拿到國家新創獎及智慧城市獎,疫情期間更肩負起守護南台灣國門重責。朝智慧醫院轉型的路上,小港醫院鴨子划水默默的展現新的樣貌。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小港醫院因位置關係成為守護南台灣國門的第一線守門員,負責擔任小港機場的後送醫院重責,並派醫護人員進駐機場。
小港醫院在疫情之前,為當地居民煩惱的肺部疾病問題所開發的智慧醫療系統,在新一波疫情延燒之際,又以最快速度建立人工智慧肺部X光片判讀系統,可1秒解讀是否有肺炎發生,雙雙成為守護國門的利器。
這些年,小港醫院發展智慧醫療「鴨子划水」,關鍵的契機,就得從醫院的所在位置說起。
小港區是重工業重鎮、不僅工廠林立,加工產業工廠多達500家。其中,被中油大林煉油廠、台電大林發電廠、中鋼所環繞的大林蒲村居民,長期飽受空氣汙染之苦,小港醫院就成為這些居民發生肺部相關疾病時救助的第一個單位。
AI加持,消化爆量的疑似病例檢查
有感於在地居民的疾病問題,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表示,從診斷、治療、預防,甚至預測在地居民的肺癌發生機率,小港醫院從環境醫學角度出發,十分關注在地居民所罹患的常見疾病。
因此,早在疫情前就跟鴻海雲高科技合作,開發出人工智慧肺部診斷系統。
在新冠疫情發生初期,其實快篩和PCR檢測結果還是會有誤差。為了綜合判斷,便將這套人工智慧診斷系統,轉向應用到輔助判讀是否有肺炎產生。
疫情猛爆,則讓急診X光疑似病例的檢查需求驟增。郭昭宏表示,戶外急診區的移動式X光機使用量,甚至達到平時的5倍之多,而透過這套AI輔助判斷,不到1秒鐘就可以解析完成,解決了檢驗爆量無法應付的問題。
以急診外圍初步篩檢的片子數量為例,一個月約有900張,使用AI判讀後平均每月可節省至少60個工作時數,大幅提高醫師效率。該技術更於今年(2022)獲得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也是唯一智慧醫療領域獲獎者。
此外,由於小港醫院所處位置的老年人口較多,透過遠距醫療來提升服務的涵蓋面也是發展重點。
郭昭宏表示,小港醫院跟神光科技合作開發的多功能微型光譜儀,體積比醫院檢驗室儀器縮小百倍,只要一滴血,5分鐘就能檢測白血球、肝功能、腎功能、血糖等等,同步還可將結果即時傳輸至醫院,方便老人家居家檢測,不用千里迢迢到醫院看診。
疫情出現後,這台多功能微型光譜儀,調整成為新冠肺炎的抗原抗體檢查使用,進而開發出掌上型檢測儀。
郭昭宏說,症狀出現4天內敏感性高達九成以上,同樣只要一滴血就能完成檢驗,民眾不用再經歷戳鼻子的痛。這台掌上型檢測儀也獲得第17屆國家新創獎。
面對醫院的轉型智慧醫療常遇到的問題,小港醫院歸納了2個痛點及3步驟的解決方式。
痛點1:各專科閉門造車
醫院數位轉型,不同於其他企業。郭昭宏分析,首先,許多醫院發展智慧醫療時,都是從各專科角度出發,或從醫師個人研究興趣發想,雖然因此產生許多創新計畫,但卻只能各做各的,缺乏院方從上而下的整合。
除了效率不好,也面臨了智慧醫療研發成果難以落地使用,因為系統無法融入原本的醫療流程。
「數位轉型一定是跨部門的工作,」郭昭宏表示,但是部門之間溝通需花很多時間,透過院方主導,動員效率才會好。
所以小港醫院是以院長為首來思考整體布局,改善流程。院方主導的好處,就是研究方向因應疫情可以快速彈性調整,行政資源可以集中投入,以小港醫院的資源來說,難以跟醫學中心相比,所以一定要打團體戰。
痛點2:醫生不信任人工智慧
智慧醫療要在醫院內落地使用,其實面臨一個潛在危機,就是醫師不相信人工智慧的判讀。
郭昭宏指出,根據過去統計,60%~70%的醫生不相信人工智慧,高達90%不信任人工智慧判讀結果,這是為什麼?因為多數醫生認為自己判斷就可以,也更相信自己的診斷。
可是如果詢問醫生,利用人工智慧協助排序病患風險高低的話,願不願意跟人工智慧一起工作?郭昭宏說,這時候醫生們就很願意。
以人工智慧判讀肺部X-RAY為例,AI的角色是先為病患風險高低做排序,讓一天看不完所有片子的醫生,可以先從風險高的病患片子判讀,就不會有延誤治療的問題。
他自己也不斷跟醫師強調,電腦不是取代醫師,而是幫醫師排列優先順序,最後還是由醫師做出判讀。
三步驟數位轉型,迎接5P醫學時代
為了解決醫院轉型痛點,小港醫院以三步驟促成智慧化。
步驟一:院方從上而下執行流程改善。
郭昭宏指出,智慧醫療的基礎工程就是流程改善,首先由院方設計評分積分卡概念,從上而下思考未來智慧醫療如何布局,盤點分析門診、急診、檢驗流程、醫事到住院等,有哪些流程需要改善以因應數位化?方向定出來以後,再訂出KPI讓大家有執行的方向。
步驟二:由下而上,打破各科壁壁壘。
小港醫院各科別根據院方提出的策略提出行動方案。院內組織了六個團隊,分別針對門急診服務、住院照護服務、社區健康、行政管理、教學研究和環境管理,進行流程改造或智慧醫療的提升。
郭昭宏說,很多醫師會有許多突發奇想,但在大部分醫院可能都是停在醫師的個人層級,有興趣就自行再開發研究,在小港醫院裡面,醫師的想法可以不斷直接「拋」到院長層級,在院長主持的會議中評估是否執行,需要那些跨科的配合,藉此達到創新,又能整合各部門。
郭昭宏再以人工智慧判讀肺部X-RAY為例,因為結合院內流程改造,影像判讀完成後,還會整合醫院簡訊系統。經電腦排序風險高低,同時通知病人的主治醫生、影像科醫生、專科護理師,提醒醫護團隊哪些是比較高風險的病患,做好診治準備工作。
第三步:把雲端平台在地化。
郭昭宏分析,很多醫院都有跟科技公司合作開發人工智慧X光判讀,但是片子拍好以後,還要拋到雲端平台判斷,有的甚至一張片子還要被收費1美元左右,有些醫院最後還是會考量到自己也有影像科醫師,不如自己判讀。
郭昭宏指出,所以不如把雲端運算平台直接縮小化,從雲端拉下來,搬到自己的醫院,每一張肺部X光片都透過流程設計,上傳至雲端運算,及時給予醫師結果,協助醫師判讀,這樣才能確實落地執行。
郭昭宏表示,小港醫院智慧醫療的終極目標為達到精準預測,小港醫院正在研究透過空汙大數據資料庫做到AI疾病預測模型,提早知道病人所處風險,並結合國家早期預警系統,風險提高就會發出訊息提醒高風險的病患,提早就診,藉此改善民眾罹病狀況。
醫療院所邁入「5P醫學」時代,亦即預防性、預測性、參與性、精準化和個人化,小港醫院抓緊這5P積極迎接轉型。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預視大未來︰AI加持,智慧醫院與再生醫學大步走!
遠距「讀心」成真!綠島台東零時差會診,搞定心臟超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