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漲到金融股就是末升段?
作者:葉芷娟
隨著大盤指數突破了12682天花板,這類新聞標題開始出現:「金融股補漲,當心指數反轉!」「漲到金融股,有末升段意味!」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好奇,散戶們熱愛存股的標的「金融股」,為什麼上漲反而會被認為代表大盤走到「末升段」了呢?
我們先用歷史數字來感受看看:整理近10年內,台股曾有過4次大幅殺盤,我們從月線角度來比較整體「電子」與「金融」指數在崩盤前的走勢:
不難發現,在這幾次股災的歷史數據中,除了2015年陸股帶頭回檔那次,其餘3次,股災前「電子指數」多半都已經從創高水位開始拉回修正,但「金融指數」到股災前一個月,幾乎都還站在波段最高峰位置。看來金融股真的常扮演「多頭最後一棒」的角色。
接著你一定想問:為什麼會這樣?
1、從「產業面」角度來說:通常景氣好轉的過程中,對景氣敏感度較高的如「內需型工業」和「民生產業類股」股價多半率先有表現;接著第二波換成「科技類股」接棒;當市場整體氛圍非常熱絡之後,「金融類股」開始受惠股票金融市場收益、央行可能升息帶來的利差收益等等,這時就會換成「金融股」較有表現。但有發現嗎?當金融股開始動時,一般也認為是景氣走到熱絡循環的最後時刻,所以才會說金融股往往是「多頭的最後一棒」。
2、從「資金面」角度來看:其實在股票市場裡,進進出出的錢,基本上都是「同一套資金」,也就是說當這套錢一起前進電子股時,非電族群因為沒有被關愛,當然就漲不動;相反地,當資金開始從電子族群撤離時,這套資金還是得找地方去!這時大戶很喜歡把撤出的資金敲進「金融族群」,因為金融股有一個很大特色:少數幾家大金控,市值卻非常高,能佔台股總市值約15%,公司數量少,但卻很有影響力,把資金轉進金融族群,能夠支撐整體大盤指數,數字不至於太難看,所以也造就了「最後一波漲金融股」這樣的說法。
前面企圖用些邏輯找出「漲到金融股有末升段意味!」的緣由,但宗旨不是要大家去當先知猜高點是不是到了?行情要反轉了!敬畏市場我們都不該猜高摸低。當然,我們都害怕成為市場上最後一隻老鼠,不過老話一句:面對市場,風險意識要有,我們該謹慎,但不是恐懼!
【個人簡歷】葉芷娟
財經主播主持人。曾任非凡新聞、中視新聞主播,為業界首位考取證券分析師執照(CSIA)之財經主播。穿梭各大投資論壇主持,擅長把艱澀的財經名詞轉化為白話文讓觀眾聽懂。深信:「努力學理財,因為有了這個選項,人生才不會被迫選擇。」
作者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