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節稅還是糖衣陷阱?中國投資公司節稅真相 小心誤踩稅務禁區
台商在中國想要節稅,不能假定在台灣普遍的做法搬到中國也適用。(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在台灣,常見大股東利用設立個人投資公司進行私人財務操作;或將家族公司之資金與私人財務混合運用。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資深會計師徐曉婷表示,上述做法雖然在台灣已司空見慣,但複製到中國恐不適用,畢竟兩岸稅務規定大不同,若盲目仿效,將造成得不償失的後果。
大股東透過投資公司持股,兩岸稅負效果相同?
依照台灣稅法,台灣企業分配盈餘給台灣投資公司免稅,分配給台灣稅務居民(大股東)則需分離課稅28%;若選擇不分配盈餘,僅需依財務帳上之未分配盈餘,課徵5%保留盈餘稅。據此,大股東常透過設立個人投資公司,間接持有實質營運公司,享受公司間盈餘分配免稅。另外,將個人消費報銷在個人投資公司之財務帳上,並選擇不分配方式,僅課徵5%保留盈餘稅,大股東節稅效果從28%變為5%。
依照中國稅法,中國企業分配盈餘給中國投資公司免稅,分配給中國稅務居民(大股東)則需課稅20%;若選擇不分配盈餘,並無保留盈餘稅。按照台灣的經驗,一些大股東與他人合資時,也想透過設立個人投資公司間接投資,享受公司間盈餘分配免稅。若想報銷,例如吃飯、旅遊、購物、買奢侈品等個人消費費用在個人投資公司帳上,且不用繳保留盈餘稅,大股東節稅效果從20%變為0%。乍看似乎一切都很美好,但實際踩到稅法禁區卻不自知。
是合規節稅?還是糖衣陷阱?
依據中國《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規範個人投資者個人所得稅徵收管理的通知》(財稅[2003]158號)的規定:個人投資者以企業資金為本人、家庭成員及其相關人員支付與企業生產經營無關的消費性支出及購買汽車、住房等財產性支出,視為企業對個人投資者的紅利分配,依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計徵個人所得稅。
徐曉婷提醒,稅務規畫必須了解當地的規定。上述規畫係忽略了中國財政部發布的一些通知,一旦被稽查出企業帳列個人消費及財產性支出,除了須補繳20%的個人稅外,恐有罰款及每天滯納金0.05%之處罰,誤入糖衣陷阱。
兩岸稅務規定大不同,誤踩稅務禁區
徐曉婷補充,實務上亦常見由台商所經營之中國企業仿效台灣公司之資金操作,將中國企業資金貸與大股東並長期掛帳「股東往來貸方」。根據財稅[2003]158號,個人投資者從其投資的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除外)借款,在該納稅年度終了後既不歸還,又未用於企業生產經營的,其未歸還的借款可視為企業對個人投資者的紅利分配,依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計徵個人所得稅。
換言之,企業長期掛帳「股東往來貸方」恐被視為盈餘已分配,落於大股東應課稅之風險。兩岸稅務規定大不同,應做審慎之評估規畫,切勿直接仿效,誤踩稅務禁區。
更多信傳媒報導
通膨時代》開學後9成學生計畫當打工族 近半扛學貸估出社會後6年還清
革命前夕》年金改革爭議聲浪中被忽視的性別正義
為何8年前後登革熱都在台南、高雄大流行?如何借鏡?公衛專家:9月是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