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年輕,資產全壓股票行不行? 依循這準則,投資到安老

Getty Images

我還年輕,資產全壓股票行不行?在投資理財的規劃上,其實並沒有一套一體適用的投資選擇,而且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度都不同,因此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但是,投資人仍有大原則可以參考,那就是─可依據生命週期、同時參考自己的風險承受度來滾動式調整金融產品的投資組合及比重,藉此在每個人生階段,都能有效又安穩的累積財富。

依據生命週期來做投資組合,基本的投資策略是:從年輕到年邁,風險性資產的佔比要愈來愈低。以下分4個人生階段論述。

隨著年紀漸長,保本的課題愈顯重要

1、青年期(25歲至34歲):
風險性資產佔比建議配置7至8成。成為社會新鮮人,20多歲開始工作之後,最大的優勢就是「時間」,時間可以幫助你承受波動、享受複利,所以這個時候投資,風險性資產的比重可以配置較多。

但是,台灣在就學時期,「FQ(財務智商)」的教育普遍不足,建議剛開始時,先建立好儲蓄投資的觀念,先認識各種金融產品以及其風險屬性,然後可以投資於較積極、風險等級較高且預期投資報酬率較好的金融產品,譬如股票、主題型ETF、股票型ETF等,以利累積資產。

2、壯年期(35歲至54歲):
風險性資產佔比建議配置5至6成。因為工作一段時間之後,來到壯年期,此時不少人已成為家中主要的經濟支柱,所以在投資理財上,需要兼顧風險規劃及保障需求,故投資組合的配置更顯重要。

不過,因為還在累積資產的階段,所以能夠創造超額利潤的風險性資產仍應有一定的比重,另將較為安全、風險屬性較低的資產納入投資組合,譬如債券型基金等,藉此持續穩健地擴大資產。

3、空巢期(55歲至64歲):
風險性資產佔比建議配置3至4成。來到空巢期,此時離退休已愈來愈近,意味著將來不會再有固定的薪資收入,所以退休準備、打造穩健的現金流來源,可以說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任務。

想要有穩健的現金流,就必須要在投資組合中配置固定收益的產品,建議可逐步減股、增債,可以利用政府公債、固定型收益的ETF等金融產品,逐步調整為有配息、同時具穩健成長的組合。

4、退休期(65歲以上):
風險性資產佔比建議配置2成以下。退休後,正式進入零收入的生活,年輕時打造的現金流成為生活支柱,但國人的平均餘命愈來愈長,再加上通膨,因此退休後,建議仍有部分資金可持續投資於風險性資產,但應避免比重過高,以免市場波動、卻又恰逢需要現金時被迫停損出場而影響到本金。

至於其他的資產,可以現金、或是風險等級較低的理財工具為優先選擇,譬如保本型或貨幣市場基金、配息固定收益型ETF、儲蓄險等等,避免市場波動造成資產大幅變動。

👉看更多專題內容【抗通膨投資術 讓你的錢不再變薄】

👉掌握全球不動產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