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信用餘額下探千億 創卡債風暴以來新低
記者 張家嘯 報導
歷經2005年卡債風暴後,信用卡走向支付功能,逐漸淡化借貸的色彩。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去(2021)年底,國人信用卡總流通卡數約有5,263萬張,循環信用餘額僅1,012億元,對比2005年時,總流通卡數最高為4,549萬張,循環信用餘額卻有4,947億元,顯示信用卡對多數國人而言已是支付工具,而非借款工具。
回顧國內信用卡發展史,2005年之前銀行為了衝卡量,不僅主打「以卡辦卡」,更鼓勵使用「循環信用」擴大消費,以致逾放比持續攀升,最終爆發卡債風暴,許多持卡人一夕變成卡奴。後續政府要求銀行與持卡人協商還款方案,且信用額度不得超過個人月收入的22倍,循環信用餘額才逐年下降。
從金管會資料來看,整體銀行的信用卡循環信用餘額,2005年底為4,947億元,2006年底減至3,504億元,到2010年底更降到2,000億元以下至1,810億元,2013年到2021年則都在1,200億元以下,去年7、8、9月及11月都落到千億元以下,至12月才小幅回升至1,012億元。
循環信用餘額減少,意味銀行相關收入同步降低。去年國銀全年信用卡循環利息收入為141億元,為卡債風暴後新低。業者表示,信用卡循環息收入大減,除因循環信用餘額變少,還有新冠肺炎疫情祭出紓困措施,以及金管會要求須依客戶狀況個別訂定循環利率,種種因素讓此項收入不若以往。
但是銀行業者強調,信用卡循環息收入降低,代表國人使用信用卡的觀念正確,當成支付工具而非借款工具,雖然銀行收益變薄,可是逾放比降至不到1%,呆帳風險也相對較小。同時,隨著環境狀況不同,信用卡被視為接觸客戶的初步工具,透過消費或繳費習慣觀察,再針對個人發展更多業務,逐步增加客戶的黏著度及貢獻度。
原文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