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積電離職是否要和家人商量?34歲工程師辭掉10年工作做自媒體:不想再當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編按:作者瓦基現年36歲,2021年他毅然決然辭掉任職10年的台積電副理工作、投入自媒體開始說書事業。「每個人都可以發掘真正的自己,打造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同時獲得成就、獲得財富,讓人生不留遺憾。」從為公司打拚到為自己工作,以下是作者不想成為會被取代的員工、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最後跳出「升遷加薪」的線性職涯的故事...

斜槓的起點不是斜線,而是問號

關於斜槓(/)這個符號,有一個常見的迷思。很多人以為斜槓是多采多姿的生活、五花八門的成就,像是「專家/作家/藝術家」,我們想要自己的頭銜看起來像這樣嗎?但是當我們愈急著在斜槓後面填上頭銜,反而愈難獲得成功。

我認為,斜槓這個符號在一開始應該要是一個「問號」。它讓我們必須反問自己,我們究竟想要什麼?我們能創造什麼價值、解決什麼痛點?什麼事情會讓我們感到快樂?什麼事情能豐富我們的人生?當我們每天醒來後,做什麼事情能讓我們充滿活力?

斜槓的起點是問號和動詞,斜槓的終點才是斜槓和名詞。「提問」和「行動」是我們最好的燃料。斜槓只是結果,問號則是過程。

TED負責人克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曾經提過一個類似的看法,他說不要太早追隨熱情,尤其對年輕人來說,「追隨熱情」或許是個糟糕的建議。因為當我們還不知道自己哪項能力最強,什麼才是自己所愛、什麼機會最適合自己的時候,倒不如先追求學習、紀律和成長―盡可能去瞭解自己好奇的事物,使勁地學習;在生活安排一些固定的活動,保持自律的步調;不滿足既有的能力,抓住每一次成長的機會。他認為,短時間內在職場練功,或者支持別人的夢想也沒關係,有一天,熱情會來到我們的耳邊低語:「我準備好了。」

踏出舒適圈是為了得到洞見

還有一種不容易踏出去的舒適圈,那就是我們腦中「思想的舒適圈」。我們習慣支持和肯定自己的想法,不喜歡聽到反對的意見,更討厭聽到對自己想法的質疑。一旦我們在自己思想的舒適圈待久了,反而會導致思考偏誤和一廂情願。

而我在「離職的決定是否要和家人商量」的事情上面,學到了寶貴的一課。關於是否要與家人商量,我身邊的朋友有兩派說法:

其中一派的說法是,不需要和家人商量,想提離職就提,長大了自己應該做主。提完之後再安撫家人就好了,反正木已成舟,還能避免不必要的紛紛擾擾。另一派的說法是先和家人商量,讓他們有一個心理準備,也可以讓他們把擔憂先提出來,討論清楚未來的規劃,大家都商量好之後再做出謹慎的決定。

當時的我面臨兩難,因為兩種做法都有道理,也各有優缺點。我本來是傾向不先跟家人商量,事後再告訴家人。這個選項會讓我短期內非常輕鬆,只要自己決定好就好了。但我預期這會造成家人的強烈不滿,而且對我會有很多的怨懟。先斬後奏的方法,恐怕會讓彼此的信任產生裂痕。我得承擔無法被諒解的風險,而且我從這件事情上,也學不到任何東西。

我接著想,那如果要先和家人商量,該怎麼辦呢?我必須準備好充分的計畫、說帖和退路,讓家人可以聽得懂我想做的事情、想離職的原因,以及我如何確保自己可以過得好好的。我預期這個選項會很辛苦,必定會遭受想法保守的父親強烈反對,而且我沒有十足把握能夠說服他。

商量這條路,必定很辛苦、很不舒服,但是家人會感受到我願意溝通的誠意,而且我從這件事一定會學到一些新東西,或者得到一些新的刺激。我光是想像自己即將進行「這輩子最困難的溝通」,就感到興奮不已。當我鼓起勇氣,第一次向家裡提出離職的想法時,果然遭受到強烈的反彈和質疑。

「好好的工作不做,要去當網紅?」

「現在沒有人在看書了,你知道嗎?」......更難聽的我就不寫了。

作者簡介_瓦基(莊勝翔)

一位嗜書成癡的愛書人,喜歡分享閱讀之後的心得和收穫,將書中所學加以活用,實踐在職場與生活當中。他是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和Podcast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的創辦人,從任職十年的台積電副理轉換跑道投身說書事業。夢想是將閱讀的美好傳遞到有需要的人的手上。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


更多今周刊文章
別讓節稅變相加倍奉還!會計師點名3種不當稅務規劃:除了這1種情形,不建議贈與房地產給子女
從捨不得花錢玩耍到經歷長照後報復性出國「想找自己還活著的感覺,而不是只剩下照顧別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