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集中再集中的AI產業是世人之福?

AI產業的快速崛起能否帶領全球經濟復甦,如今已成所有人關注的焦點。圖為AI晶片龍頭輝達(NVIDIA)晶片。圖/本報資料照片
AI產業的快速崛起能否帶領全球經濟復甦,如今已成所有人關注的焦點。圖為AI晶片龍頭輝達(NVIDIA)晶片。圖/本報資料照片

人工智慧(AI)晶片龍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最近一周在台灣的各種活動,颳起了前所未見的旋風,他在媒體的流量超越所有網紅名流,而台灣的科技巨頭也都圍繞在黃仁勳的身邊,共同創造了一場以AI為主題的盛會。AI產業與台灣的未來畫上了等號,更讓所有人相信,台灣就是無可取代、全球唯一的AI科技島。

黃仁勳是衝刺AI產業最前鋒的吹號手,他的成績斐然,輝達的企業市值如今衝到全球第三大,僅次於微軟與蘋果,其個人財富淨值突破一千億美元,而代表AI軍火(算力)產業龍頭的台積電也衝到全球第八名。與黃仁勳晚宴的台灣科技領袖身價加總以兆元起跳,席間對AI全球產值的估算是「百兆美元」的規模。這是台灣的高光時刻,更是50年前李國鼎等人打造新竹科技園區時,不可能想像得到的規模。如今台灣在AI產業的全球領先地位,是當年正確的政策為後來的世代創造福祉的最佳範例。

然而,在享受AI產業的榮耀之際,我們卻不能忽視「ex-AI」的現實。黃仁勳的AI產業,讓原本已經集中在尖端科技產業的全球產業架構,朝向「集中、集中、再集中」的極端更推進了一步,高度集中的產業資源固然創造榮景,但是被「ex」排除在外的衰退,也是不可忽視的風險。

過去十年因為科技產業的突破,由蘋果、微軟、谷歌、特斯拉、輝達、亞馬遜以及臉書(Meta)領軍的「科技七雄」(Magnificent 7)獨領風騷,超越所有產業,成為形塑全球未來的主導者。科技七雄吸引到全球最頂尖的人才,不斷創造最新的科技服務,占據全球幾十億人口的眼球與時間,狂吸所有企業最寶貴的廣告行銷預算,更將華爾街所引領的數以百兆美元計的資本,集中在科技企業身上。

廣告

科技七雄的整體利潤和市值迅速增長,到2023年底,總市值已經超越德國、法國、日本所有企業的總和,若把七雄當成一個國家,則排名僅次於美國、超越中國,成為全球市值第二大的國家,寫下「富可敵國」的最佳證明。

「集中」的訊號(如果不能稱為警訊)極為響亮,2023年科技七雄的股價上漲了107%,遠遠超過S&P 500指數的24%,實際上也貢獻了S&P指數大多數的漲幅;S&P指數前十大公司的股價上漲32%,這是50年來最高的數字,也代表扣除十家龍頭上市公司之後,其他490家S&P 500的上市公司基本上是衰退的。

2024年因為輝達股價的暴漲,「集中」的趨勢繼續向前推進,今年迄5月16日(當天輝達尚未宣布股價一拆十),科技七雄的股價總計上漲了8%,而S&P 500指數基本持平,科技七雄之外的493家上市公司則是下跌2%。但是科技七雄8%的漲幅幾乎都是輝達貢獻的,蘋果基本持平、特斯拉大跌,谷歌、亞馬遜等上漲2~3成。原本高度集中在科技七雄的資源,進一步向輝達集中,全球產業演變成「一人獨領風騷的武林」,達到前所未見的境界。

華爾街的摩根士丹利、高盛等金融機構在今年3月都曾出具報告,警示「集中」的現象已達二次戰後、甚至1929年華爾街崩盤前的最高點,擔憂AI產業能否填補其他領域衰退所留下的缺口。儘管4月科技七雄的股價略有調整,5月又在輝達極為亮眼的業績與股票一拆十的重大利多下,再創「輝黃」新紀錄。

AI產業的快速崛起能否帶領全球經濟復甦,如今已成所有人關注的焦點,要回答這個問題,舊金山市區的房地產可能是個最佳的觀察點。受益於AI勃發,獲得百億美元資金挹注的OpenAI承接了UBER在疫情期間退租的辦公室,還有一些AI新創公司也進駐舊金山,用頂級的辦公室吸引頂尖人才。但是舊金山商業辦公室的空置率,卻從2020年空置率5%一路竄升到2024年3月的32%(市政府統計),租金大跌的困境仍然沒有化解。AI產業獨好,能否拯救整個經濟,舊金山是個不可忽視的範例。

台灣軍容壯盛的AI供應鏈遙遙領先國際競爭者,AI產業的崛起已經毫無懸念,但是傳統領域的疲弱不振、甚至科技七雄營運模式也面臨AI破壞式創新的威脅,衰退的力量正在跟AI創新來回拔河,只剩一群特定贏家的武林,能量是否足以帶著所有人衝出漩渦,是關係全球經濟復甦前景最終的答案。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弘凱車用耕耘有成 營運樂觀
工商界關切能源政策 劉德音喊話 超前部署電力
缺料 全球伺服器市場下修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