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全球金融安全網宜未雨綢繆
各國央行定期發布金融穩定報告,示警各種新興的金融風險。同時財經媒體對黑天鵝與灰犀牛的推測,也從未間斷。因此,國際貨幣基金(IMF)近來推動一個「全球金融安全網」(Global Financial Safety Net)的概念,加強一些制度的安排,來減輕各國,或是全球金融發生危機時所帶來的衝擊。就好像社會安全網來減輕個人逆境時的打擊一樣,各國或國際機構也應善用相關制度安排,來減輕各國金融風險的衝擊,甚至是傳導到其他國家。
事實上,這也不是新的構想,例如在二次大戰後成立的IMF,其宗旨就是在促進全球貨幣合作,以確保金融穩定。每個加入IMF的會員國都必須繳交其責任金份額,並以「特別提款權」(SDR)來計價。這些責任金份額就是該組織的資本金,用以提供各國各種援助之用。也就是說各會員國可獲得「雨天互助」的保障機制,當遇到重大災變或是其他國內外因素導致國際收支出現流動性危機時,可尋求該基金協助。這是第一道金融安全網,並且IMF的援助往往會發揮觸媒的效果,能安定國際投資者信心,進而帶來更多的國際資金。
此外,近年來各國為提高不同貨幣間清算的效率,並降低其外匯存底的流動性風險,紛紛簽訂各種貨幣互換協議。這是第二道安全網,最早可追溯到美國聯準會(Fed)在1962年冷戰高峰時期與包括西德在內的盟友開始外匯互換協議。並在2007年恢復該機制以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從此在各國間便迅速成長。
美國為了促進金融穩定,緩解各國美元流動性緊張疑慮,Fed積極與各國央行簽定「貨幣互換協議(Currency SWAP Agreement)」。各國央行在取得這些美元之後,再放貸給其國內有美元需求的銀行。最近一波熱潮是在2020年美國分別與澳洲、巴西、南韓、墨西哥、新加坡與瑞典分別簽署600億美金的貨幣互換並與丹麥、挪威與紐西蘭分別簽署300億美金的貨幣互換。截至目前為止,美國總共簽署了14個貨幣互換協定。
雖然日本是全球外匯存底第二高的國家,卻是SWAP最大的使用者,其未償還的提款額最高達到約2,250億美元。相對的,歐洲央行(ECB)與其他發達國家所簽署的互換額度卻未被使用,這可能是因為全球歐元市場相對平靜。雖然Fed在2020年的緊急互換額度已經到期,但它仍然維持著與加拿大銀行、英格蘭銀行、歐洲央行、日本銀行、墨西哥銀行和瑞士國家銀行的永久性互換額度。
除了促進金融穩定外,Fed也隱含地考慮了地緣政治因素。例如Fed偏向與那些持有較多美國資產的國家簽署貨幣互換協定,這反映出美國希望那些國家在緊急情況下,不要出現賤賣美元資產的情形。也就是說貨幣互換不僅是為了降低全球金融危機,也有利於美國經濟利益。
2007年後中國也大力推動貨幣互換機制,但其動機出發點卻與美國不同。美國著眼於促進金融穩定不同的出發點,降低各國美元流動性不足的風險。中國則是希望透過此機制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鼓勵其他國家去美元化,並改採用人民幣。截至目前,中國總共簽署40個貨幣互換協定,其中31個目前還在效期中,總金額達到4.16兆人民幣。
雖然目前台灣央行可透過Fed的「外國及國際貨幣當局債券附買回交易(FIMA Repo)」機制,以持有之美國公債為抵押品,向Fed借入美元,在必要時增加台灣央行的美元流動性。或是央行可利用其外匯資產,透過新台幣與美元之互換操作(FX Swap),提供國內金融機構所需之美元流動性。但這都與美國簽署貨幣互換協議不衝突,也都是提高台灣金融韌性的機制之一。爭取與美方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固然不容易,但總是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