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懸崖」讓生技業剉咧等?5年內全球生技併購風將現 安永提5大解方
疫情後的全球生物科技產業面對更大挑戰,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主辦、工研院協辦的「2024 安永超越邊界生物科技產業報告發表會」於昨 (11) 日舉辦,雖然 2023 年美國與歐洲的生技產業出現「4 率 4 降」,但台灣 2023 年整體營收與市值相較 2022 年穩健成長。安永預估生技產業將面臨「專利懸崖」,若不因應併購,未來五年內將損失 3,500 億美元,團隊建議生技公司可採取 5 大因應策略。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傅文芳致詞表示,安永「超越邊界 2024 生物科技產業報告」指出,儘管仍存在經濟不確定性,生物科技行業的創新潛力強勁,未來發展可期。
工研院副總暨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強調,2024 年對台灣生技產業至關重要,半導體與 AI 跨域融合,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都將為生技醫療產業帶來挑戰以及新動能,可望推動醫療進步,提升民眾健康福祉。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部執業會計師王彥鈞分享「超越邊界 2024 生物科技產業報告」,從生技產業全球發展趨勢來看,2023 年美國和歐洲生技產業上市公司營收為 1,919 億美元,較 2022 年下降 10.7%,主要是 COVID-19 疫苗和治療藥物的收入下降。2023 年美國與歐洲的生技產業面臨四大挑戰:營收下降、淨利跌幅 43.4%、員工數下降 1.7%、上市公司數量減少 5.3%。反觀台灣 2023 年整體營收與市值相較 2022 年亮眼,穩健成長。
王彥鈞認為,儘管美國和歐洲生技公司面臨不確定的前景,基本面仍然強勁,新的治療方式和科學創新也推動製藥產業發展。生技公司的融資環境有解凍現象,但呈現「兩極分化」:擁有創新研發能力的公司獲得創紀錄的高溢價,其他公司則在掙扎。尤其在大型製藥公司面臨專利懸崖造成收入下降的壓力,生技產業投資復甦的跡象是否會持續,仍存變數。
工研院組長李爾芳分析創業投資焦點探索醫療科技發展趨勢時指出,從 2020 至 2024 年的募資交易觀測,市場聚焦在心血管疾病治療應用醫療技術的創新,液態檢體癌症早篩、手術機器人、無創治療技術等先進治療設備受關注。去中心化醫療興起下,遠距病患監測、居家使用或植入式之治療裝置迎合新市場需求。
工研院組長林建邦分享,近年全球 AI 應用藥物開發的商業交易規模已達 600 億美元,主要是由 AI 公司與藥廠合作開發、授權或收購交易取得資金 / 資源。Google 曾提出「聯合學習」的概念,利用多家藥廠已知數據庫來訓練機器學習模型,提高藥物發現效率,建議未來臺灣可串聯各家醫學中心的資料庫,共同訓練藥物開發 AI 模型。
台杉投資生技基金執行合夥人黃立鑫分享,受內需市場的限制,建立跨境生態系是臺灣生技產業的主要課題,透過利用投資搭建橫跨臺美日生態系的經驗,利用此生態系協助臺灣新創跨入海外市場。
針對生技醫療併購交易與策略聯盟發展趨勢,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 (股) 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吳培源指出,生技產業在 2024 年和未來將繼續釋出大量併購火力,由於大型生技製藥公司正面臨「專利懸崖」,在未來五年之間可能損失 3,500 億美元收入,營收壓力將促使他們收購創新公司。
2023 年國際上共有 61 筆併購交易,總金額達 1,540 億美元。大規模交易帶動併購市場成長,其中多數收購目標為已經上市或處於後期臨床研究階段產品的公司。腫瘤學為併購市場中最熱門的治療領域,具有臨床驗證和商業效果的抗體藥物複合體 (ADC),成為 2023 年併購的優先標的。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部執業會計師林世寰分享,生物科技在營運面及資金面共有 5 大挑戰。營運面 3 大挑戰為營收成長放緩、成本上升導致裁員,以及上市公司數量減少及破產。資金面的 2 大挑戰,則為融資環境受限與不確定性高,以及新興醫療科技公司現金儲備不足、交易活動有限。
面對這些困難,林世寰建議生技公司可採取 5 大因應策略:
1. 探索高成長機會:尋找關鍵領域和療法,例如癌症免疫療法、基因和細胞治療,以及醫療科技朝微創治療方式、設備小型化、監控和互聯照護發展。
2. 優化成本:提高資本效率、簡化營運模式、重視供應鏈可視性及效率、因應氣候變遷等。
3. 調整市場策略:運用產品的創新,商業模式需考量在地化,制定產品上市方法,提升需求和銷售量。
4. 採用人工智慧:安永預估 2032 年時,Gen AI 在生技產業成長規模將達到 10.58 億美元,複合年均成長率達 21%。AI 過去主要應用在醫學影像 / 放射學領域,2023 年擴展到新領域,例如依據 AI 演算法和機器學習模型,辨識重症患者發生重大臨床事件的可能性;可穿戴頭帶可解讀腦電波資料,以測量睡眠品質等。
5. 直接面對消費者族群:健康個人化、自我照護正改變個人參與健康的方式,對醫療科技公司來說,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產品有望帶來新收入來源,可專注在消費者體驗、提供個人化照護、動態服務模式。
更多鉅亨報導
•AI、生技醫療帶頭衝!台灣上市櫃IPO家數及籌資規模 創6年新高
•台糖新卸任董事長交接 吳明昌將深化食安與農業生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