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示警風險 揭露透明度應再加強 ETF追蹤偏誤 投資人不可無腦投資

央行示警風險 揭露透明度應再加強 ETF追蹤偏誤 投資人不可無腦投資
央行示警風險 揭露透明度應再加強 ETF追蹤偏誤 投資人不可無腦投資

ETF是透過追蹤標的指數績效表現的基金,但深入盤點台灣ETF追蹤現象,發現部分ETF偏離指數的現象,值得投資人注意。

文/張道宜

減少人為偏誤,是許多人選擇投資被動投資的原因。然而,投資ETF真的能避免人為偏誤嗎?

中央銀行每年5月發布的《金融穩定報告》,繼2021年後,再一次針對規模急速擴展的ETF示警,也祭出多項針對ETF的監管措施,更在報告中不斷提到「追蹤誤差風險」。

嚴重乖離 追蹤功能恐失靈

《財訊》雙週刊指出,所謂追蹤誤差風險,指的是以追蹤特定指數表現為目標的ETF,卻在複製績效功能失靈。雖然在ETF追蹤方式分類上有所謂「完全複製法」,意指完全追蹤指數成分股與持股比重,但事實上「完美複製」是不可能的。

政大財務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周冠男解釋,指數更換成分股時不須交易成本,但ETF經理人需要將一部分淨值用於市場操作,達到追蹤的目的,「因此我認為如果績效與指數每年偏移的程度,與費用率差異不大,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ETF績效與指數的乖離程度,已經遠大於每年的費用率,恐怕就不只是正常市場操作的必要費用,而是在追蹤指數能力上失靈的徵兆。

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與追蹤差距(tracking difference)都是評估ETF追蹤能力的指標。在指定時間區間,將指數與ETF的績效相減,就會得到「追蹤差距」;而將差距進一步計算標準差,就會得到「追蹤誤差」。簡單來說,追蹤差距看的是特定時間區間後的結果;而追蹤誤差看的則是過程。

廣告

哪一個最有參考價值?周冠男分析,其實從評估追蹤品質上來看,追蹤誤差更能評估ETF追蹤指數品質,「一檔與績效很貼近的ETF,追蹤誤差可能相當大,只是因為運氣好,在追蹤期間最後漲跌幅對齊指數而已。」

《財訊》整理出今年台灣ETF近一年的追蹤誤差狀況,發現前10名中有九檔屬於槓桿或反向型的ETF,且誤差超過5%的ETF達20檔,其中還包括資產累積破千億元台幣的熱銷高股息ETF。

周冠男分析,槓桿以及反向型的ETF追蹤誤差往往比較大。「原因很簡單,原型ETF只要指數成分股沒改變,就不需要更動,但是期貨型ETF必須每天交易,交易愈頻繁,誤差自然就愈大。」

透明度不足 應再主動檢視

此外市場熱賣的高股息ETF,由於成分股更迭背後,都意味著基金的交易成本,因此在5、6月的ETF換股潮,成分股轉換率提升,就有可能推升追蹤誤差。「如果長時間都顯示追蹤誤差偏高的狀況,那就代表團隊的功力有問題。」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值得注意的是,在證交所ETF專區「E添富」的重大訊息,雖能檢視2022年至今,ETF「追蹤差距」相關公告,卻沒有「追蹤誤差」,資訊透明度仍嫌不足,仍有補足空間。…(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713期)

延伸閱讀:

彭双浪扮台廠推手 用客製化接軌全球!曾大膽喊卡電玩展,反而創下350萬人觸及佳績

看不見的氣體精密監測 從中鋼做到台積電!半導體製程進入奈米化,創控乘勢崛起

晶睿挺過陣痛期轉型火力全開 力拚AI、雲端新動能,營運將重返成長軌道

天空塔喊賣震撼彈,買家會是中信金?海外債權人不玩了 經營權再生變

「新新併」意外殺出中信金!解析新光金招親的幕前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