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女兒28歲辭掉工作,重念大一,小女兒留學返台端盤子;溫美玉:不幫孩子做決定,「放手」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溫美玉教養孩子,唯一堅持的一件事是,她們必須在高中時期出國當交換生至少一年,離開父母和熟悉的環境,獨自生活,體會什麼事都得自己來的感受。
在教師界一提到溫美玉,是許多人心中的偶像。2013年她所創辦的「溫老師備課Party」社團,有13萬名成員,是全台最大的教學社群;曾有老師留言:「可以不去蔡依林的演唱會,但溫老師的研習一定要搶到名額參加!」
溫美玉曾應邀到美國和中國大陸授課,教學魅力襲捲全場。在中國,溫美玉上課上到一半、一腳踩上課桌,彷彿化身為故事裡的貓,引起台下上千位老師騷動。溫美玉笑說自己站在講台上,很容易「嗨」爆。
溫美玉自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退休後,將自己31年教學生涯的故事寫下,出版《成為溫美玉》一書,分享她從一個菜鳥老師、不時想拿起棍子打學生,到成為不斷創新教學、樂於分享的老師的歷程。
從小唯一的志願就是當老師
溫美玉說:「我從小唯一的志願就是當老師。」從小她就愛講話,常因愛講話而被老師罵;個性又愛分享、愛演戲,念師專時還曾擔任歷史劇的導演,天生適合當小學老師。
溫美玉國中畢業考上高雄女中,師專只有備取,她堅持重考一年,非念師專不可。爸爸很希望她去念高雄女中,報到當天父女倆站在高雄女中門口,溫美玉說:「這麼多人我一定會被當,」爸爸說:「這麼多人,妳怕什麼?又不一定當到妳。」最終拗不過溫美玉,只好帶她去報名重考班。
隔年,考上台東師專體育科(現為台東大學),好不容易躋進師專的窄門,溫美玉完全沒考慮自己根本沒有體育專業。為培養專長,溫美玉只好加入游泳校隊,「冬天低溫下跳入戶外泳池,心臟簡直要停了,難怪沒有人要參加。」最後她不僅堅持五年之久,而且當上女隊長,帶隊比賽拿下許多獎座。
成長經驗轉化為教學的資源
之所以想當老師,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家境貧困。溫美玉出身高雄美濃客家村,家族以務農、種菸葉為生,她在家裡4個小孩中排行老二。「鄉下的小孩都很刻苦耐勞,」身為長女的她要幫忙上山砍柴,放學回家後燒熱水、做家事;凌晨4、5點起床去撿蝸牛、拿去賣錢,還要幫忙去田裡種菸葉。
生長在大家族,讓溫美玉從小就很會察言觀色、懂得說話技巧,對人際互動敏感、擅於和人連結。小時候的這些訓練和養成,讓她成為老師之後,「對學生或家長心裡微妙的變化,非常敏感。」
溫美玉指出,「童年的經驗為我帶來太多的教學資源!」她以金錢教育為例,從小撿蝸牛、種菸葉,以及幫忙照顧妹妹,教會她「有付出才有收穫」的道理。溫美玉也想讓學生學會這個道理,於是她教小四孩子策劃收費的夏令營,如何行銷;讓小六的孩子記錄一個月家庭支出,練習做預算和控制消費。
一輩子當一個「搭鷹架」的人
溫美玉從小就不喜歡待在教室裡聽無聊的課程,抗拒填鴨式的教育。當她成為老師之後,自然不可能用死背硬塞的方式教孩子知識,「我很慶幸自己在台南附小教書,整個教學環境是比較彈性自由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設計發想課程。」
早在10幾年前,溫美玉就已實踐所謂的「素養教育」,教小一生自己設計注音符號闖關遊戲;帶中低年級學生,分組搭免費公車訪古蹟,拍照、做筆記、完成報告並分享;讓高年級學生分組、採訪學校附近的里長和店家,討論學校附近適合開什麼店。
溫美玉形容自己,「這輩子就是做『搭鷹架』的人」,擔任傳承、傳遞知識的角色,讓孩子享受課程,並且進一步願意走入知識的殿堂。
溫美玉腦海有許多想法和點子、不受既有的框架限制,她認為這和從小親近土地和大自然有關。「我們這一代的人沒有上過什麼腦力開發,爸媽也沒空管小孩,我們想找樂子,當然就是向外探索了。」
當媽媽後,最希望孩子學會獨立
溫美玉回想,父母給她人生最大的禮物是「放手」。「他們因為忙於生計,不得不放手,但也因此培養出我們獨立生存的能力。」
父母親的放手,為溫美玉的人生帶來極寬敞的跑道,讓她恣意闖蕩;當了媽媽之後,溫美玉也希望將「放手」這份禮物傳給自己3個女兒。當被問及最重視孩子具備什麼能力時,溫美玉毫不猶豫地說:「獨立!」
基本上,溫美玉教養風格是「無為而治」。她解釋,無為而治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凡事儘量讓孩子自己來,爸媽不要幫孩子做決定,他們自然而然會鍛練出能力。
大女兒國一考上數理資優班,念了一年想轉學,溫美玉也不勉強、尊重她的決定。即使轉學後成績差強人意,溫美玉也不管,溫美玉笑說:「我的原則是,你自己的事不影響到別人,或是變成別人的煩惱就好。」像女兒考試考幾分是她自己的事,並不影響爸媽。
青少年時期母女之間最多的衝突來自,女兒因為愛漂亮,上學拖拖拉拉的,搞得溫美玉和2個念小學的妹妹常遲到,溫美玉因此受不了、和她有不少爭執。
從轉學、高中選組、大學選系到交男友、選另一半,溫美玉和先生基本上都沒有意見,「我們從不曾要求她們做任何的選擇。」溫美玉看過太多家庭因為孩子選組或選系的問題,發生家庭衝突,「你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後果是他自己承擔;一旦你幫他做決定,失敗的話他一定怪你。」
唯一堅持的事是,出國交換一年
「我的父母是不得不放手,而我是有智慧地放手。」溫美玉教養孩子,唯一堅持的一件事是,她們必須在高中時期出國當交換生至少一年,離開父母和熟悉的環境,獨自生活,體會什麼事都得自己來的感受。
大女兒出國時因為省錢,總共要轉4班飛機,溫美玉鼓勵女兒:「哇,你賺到耶,可以搭不同的國際和國內線。」從沒單獨出國的女兒做足事前功課,順利抵達美國後,她跟媽媽說:「經過這趟,我就是搭機達人了。」而這也正是溫美玉的用意,放手讓孩子去探索,培養獨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個女兒後來都在國外念大學。28歲的大女兒華頓大學畢業後,先後在美國和日本亞馬遜任職7年。今年4月她考取早稻田大學建築系,決定離職、重回校園念書。溫美玉說:「28歲要和18歲的大學生一起上課,那需要多大的勇氣?但我們全家人都祝福她,接受不一樣的挑戰。」
溫美玉尊重孩子的決定,「這是孩子的選擇,想必他一定比大人更緊張,做更多的功課;這又不是我要做的事情,我為什麼要否定呢?」就像她退休之後決定創業,全家也沒有任何人阻止。「只要是一個具有思考力的人,絕對不會拿自己的事做賭注或開玩笑。」
小女兒在服務業工作,樂在其中
小女兒國外名校畢業,多益考滿分,目前在鼎泰豐工作。董事長楊紀華和年輕員工聊進入鼎泰豐工作的原因,問女兒「你爸媽送妳出國留學,妳回台灣端盤子,他們沒有意見嗎?」她說:「不會呀,我媽媽是鼎泰豐的粉絲。」
溫美玉笑說:「不管她找什麼工作,我都很高興。」小女兒念的是飯店管理,對人感興趣、很喜歡服務,「只要孩子做的是喜歡的事情,自然充滿熱情,就算很辛苦,也不會隨便說我不做了。」
最令溫美玉感到自豪的是,不管做什麼,孩子都不會小看自己。過去,社會價值觀很單一,注重學業成績和學歷,好像只有當醫生、老師、會計師或是念名校才是教養成功。「這些都只是外在的標籤,孩子可能念台大卻很不快樂,我們現在可能要改寫過去對教養成功的定義。」
溫美玉認為,爸媽對孩子的教養,不一定能在當下立即看出成果,但把時間軸拉長來看,看著女兒表現出穩定和自信,溫美玉覺得這是自己留給她們最好的資產。
「說出來可能很多人無法相信,但我最好的朋友是先生和3個女兒,我們互相學習和成長,關係非常緊密,」溫美玉的眼神散發出溫柔,讓人不禁心生嚮往這樣的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