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急會7大半導體首腦,能拯救10%市占?劉德音:持續投資支持日本半導體

為了促使全球半導體大廠積極赴日投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計畫在18日邀請台積電、三星電子、英特爾、美光、美國應用材料、比利時的半導體研究開發機構「imec」等7大半導體企業代表於日本首相官邸展開會談,針對在日本投資和開設基地等交換意見。台積電也證實,董事長劉德音受邀參與會談。

劉德音會後發布聲明指出,與日本政府及半導體產業高層會面談到,將持續透過各項創新措施來加強與日本半導體夥伴合作,未來也會持續投資日本以支持半導體產業的長期發展。

劉德音表示,在這次會議中,他分享了日本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談到台積電20多年與日本企業緊密的夥伴關係,台積電將持續投資日本,以支持半導體產業的長期發展。

劉德音說,深信日本在全球半導體生態圈中擁有獨特且重要的地位,也將持續透過各項創新措施來加強與日本半導體夥伴的合作。日本政府針對強化半導體生態系統所採取的措施令人印象深刻,台積電期待未來與日本半導體夥伴在諸多領域繼續攜手合作。

《日經》17日報導指出。各企業將就在日本的投資計劃和業務拓展等展開説明,三星或提及擬在橫濱新開設的尖端半導體器件的生産基地;預計imec也將公布首次在日本開設研究基地的計劃。日本政府則將考慮為每個項目提供補貼等。

日本曾經是半導體大國,泡沫經濟破裂前全球超過50%半導體產品都是在日本生產,然而市占率卻跌至10%上下。現在他們準備喚醒沉睡30年獅子,預計怎麼做?以下為《數位時代》2022.07.11的報導:

1989年12月29日,日經平均指數在這一天創下歷史收盤新高達到38,915點,所有人都心滿意足地迎接新年伊始,誰也沒料到日本的成長神話即將完結,泡沫經濟破裂引發漫長的經濟停滯期。

1985年日本與美、德、法、英簽訂《廣場協議》(Plaza Accord),被認為是推動日本泡沫經濟的元兇之一。那時日本已是製造業大國,家電、汽車、半導體等產品在全球大量出口,歐美各國為了解決與日本的巨大貿易逆差,因而簽訂協議強迫日圓升值。為了緩解影響,日本政府採取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目的是當官方利率為零的情況下,央行仍繼續挹注資金到銀行體系,以維持利率在極低的水準)、降低利率試圖促進消費,然而這些資金卻源源不絕湧進了股市與房地產,使得泡沫不斷膨脹。

「一個東京足以買下美國」是日本泡沫經濟時期錢淹腳目,最簡單扼要的註解。當時日本的土地價格快速攀升,幾乎所有人都相信這是個穩賺不賠的買賣,從個人到企業都在瘋狂投入房地產,幾乎是賣掉東京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日本企業也在海外大肆投資,例如三菱便買下位於紐約地標之一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而Sony則收購了哥倫比亞影業,當時日本媒體用「買下美國的靈魂」形容日本企業在美國豪擲千金收購的盛況。

columbia pictures 圖/YouTube
columbia pictures 圖/YouTube

1989年泡沫經濟到達巔峰之時,全球前20大企業名單中多達13家是日本公司,《CNBC》指出,學習日語甚至成為美國企業家培養接班人,所考慮的其中一項技能。

但日本經濟邁入1990年後開始急速惡化,「土地神話」破滅房地產價格下跌、企業無力償還貸款、銀行呆帳攀升引爆金融危機⋯⋯一系列的災難襲向日本,成為長期經濟衰退的開端。

日經指數 圖/yahoo finance
日經指數 圖/yahoo finance

從多個日本第一做到面臨收購,東芝成日本衰敗企業縮影

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後,人均GDP被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超越,企業的影響力也持續衰退,過往引以為傲的終身僱用制難以為繼、包括各式家電在內,電子產品漸漸在中韓品牌的競爭下失去優勢,日本製造不復存在。

東芝(Toshiba)等企業的沒落,可說是「失落的30年」間,走下坡路的日本企業縮影。在東芝全盛時期,甚至曾簽下美國時代廣場知名地標One Times Square10年的電子廣告合約,當時每月租金高達27.5萬至40萬美元(約824.78萬~1,199.68萬元新台幣),而且費用則逐年增長,但隨著西屋電氣(Westinghouse Electric)破產導致母公司東芝陷入財務危機,在2018年也跟著撤離時代廣場。

這座廣告曾是東芝「擴大海外業務的象徵」,但隨著廣告被撤下,也讓人感到日本企業缺乏活力與失落。

New_york_times_square-terabass 圖/wikinews via Terabass
New_york_times_square-terabass 圖/wikinews via Terabass

東芝業務曾橫跨電腦、家電、半導體、能源、鐵路等,從消費性電子到重工業囊括各種領域,甚至在筆電等領域做到了日本第一,然而一系列的錯誤判斷、管理不善,再加上時運不濟,讓東芝多年來不得不出售大量事業求生,現在更面臨可能被外資收購,從東京證券交易所下市的命運。

TOSHIBA 圖/shutterstock
TOSHIBA 圖/shutterstock

網路泡沫破裂後,東芝的電子業務蒙受巨大虧損,為求轉型看準了核能市場,2006年斥資54億美元買下核能設備廠商西屋電氣。當時各國積極擁抱核能技術,希望藉由這項技術減少環境污染,因此前景看好。

然而2011年發生的爆發的福島核災,更是擊碎了東芝發展核能的美夢,日本全面暫停了國內的核能運作、民眾排山倒海反對核能,就連其他國家都因此暫緩、甚至取消核電廠計畫,使得核能業務嚴重虧損,成為東芝的財務黑洞。

2015年,東芝更爆出財務造假長達8年,累積虛報銷售收入達5.2億日圓,嚴峻的財務問題使得東芝不得不持續出售業務求生,陸陸續續賣掉圖像感測器、家電、醫療設備等眾多部門,還出售了最賺錢的半導體業務,以填補核能業務虧損的缺口。

東芝曾是NAND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大廠,市占率一度高達30%以上,半導體業務何去何從更是受到外界重視,最終是由日本政府與美國投資基金貝恩資本、韓國記憶體大廠SK海力士組成的美日韓聯盟買下東芝半導體業務,就成為後來的「鎧俠」(Kioxia)。

為了走出低潮,東芝在2022年6月宣布數位轉型計畫,計畫透過數位技術讓各業務間能夠利用數據協同作業,例如運用電梯、照明設備收集人流資訊開展新業務,或者提供其他企業追蹤碳排放的服務,目標2026年時營業利潤翻倍達到3,600億日圓。

就如東芝在半導體領域舉足輕重的地位,日本曾經是半導體大國,泡沫經濟破裂前全球超過50%半導體產品都是在日本生產,然而現在卻跌至10%上下。

擔憂8年內市占歸零,日本傾力投資半導體製造

日本對半導體製造的衰退抱持嚴重擔憂。《日經》指出,去年6月發布的會議資料《半導體策略》中警示, 日本半導體製造市占率可能將在2030年降至零 ,要避免半導體產業的香火滅絕,留給他們的時間已不足8年。

雖然半導體製造占比節節下滑,日本仍在 半導體材料領域 握有絕對的主導權,超過70種材料擁有60%以上的市占率,而光阻劑、清洗劑、鋁質電解電容等材料更是近乎被日本壟斷。

但疫情下的晶片短缺,依舊讓日本警覺應將半導體製造留在國內,積極邀請台積電赴日設廠便是第一步。台積電與索尼(Sony)去年宣布將投資8,000億日圓在九州熊本建設半導體廠房,初步規劃將以生產22至28奈米晶圓為主,日本政府也將補貼4,000億日圓。該廠房今年4月正式動工,預計2024年啟用。

僅限編輯使用_shutterstock_1615031197_tsmc.jpg 圖/Sundry Photography via shutterstock
僅限編輯使用_shutterstock_1615031197_tsmc.jpg 圖/Sundry Photography via shutterstock

另外,日本在2021年11月編列7,740億日圓,投資國內的半導體製造產業。這筆預算計畫將分為三部分,其中6,170億日圓將用於擴大半導體產能,1,100億日圓投資5G晶片等新世代晶片研發,其餘470億日圓則是更新半導體設備的補助。外界普遍預期台積電新廠房將是第一批獲得該補助的投資計畫。

日本提出社會5.0,投資創新突破經濟困局

停滯的湖水終將腐敗,日本擔憂經濟多年不見起色,最後可能脫離已開發國家的行列。而為了擺脫「失落的30年」日本正積極投資創新與科技領域,希望能夠找到突破困局的解答。

過去30年來,日經指數從逼近3.9萬點的高峰,一度滑落至低於1萬點的低谷,儘管近年來有所回升,最高仍只有3萬出頭,難以再現泡沫經濟時的輝煌。

日本的GDP、薪資水準、物價等各種經濟指標也都彷彿被按下暫停鍵,GDP平均年成長率只有0.7%、薪資與當年相比也只成長4%、唯一慶幸的只有物價差距不大。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更預測,倘若經濟狀況維持下去,日本人均名目GDP將在2027、2028年分別被韓國、台灣超越。該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2027年時日本人均名目GDP為45,607美元,低於韓國的46,519美元,2028年則為46,443美元,也低於台灣的47,305美元。

該研究更點出韓國、台灣與日本之間的差異,就在於數位轉型的腳步。

日本已意識到在數位轉型上腳步落後,近年不斷試圖從政策面推動。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就在任內提出社會5.0的願景,以IoT技術為基礎,打造網路與現實融合,人類與AI協同作業、機器人與自駕車合作共生的「超智慧社會」。

shutterstock_1254039097_IoT.jpg 圖/MyCreative via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_1254039097_IoT.jpg 圖/MyCreative via shutterstock

「透過高度整合網路(虛擬)與物理(現實)空間的系統,同時解決經濟發展與社會問題,打造以人為本的社會。」日本政府寫道。安倍晉三認為,社會5.0是日本突破困局、重返榮光的關鍵,日本將證明不必依賴人口,憑藉創新也能夠實現成長。

IoT、AI、機器人、區塊鏈……種種科技都將在社會5.0扮演要角,融入生活、產業及行政等各個面向,成為不亞於明治維新、戰後經濟奇蹟的大變革,從根本為社會帶來顛覆性的革命,向世界揭示未來社會的模範樣貌。

2021年制定的第六期科學技術與創新基本計畫中,日本政府宣布將在政府研發預算投入30兆日圓、官民合作的研發上投入120兆日圓,來實現數位轉型及減碳目標。

日本也時隔20年修訂《科學技術基本法》,將「創造創新」列為其中一個重點,強調在創造創新中,技術創新的概念已經超越企業產品開發與製造的層面,成為推動經濟與社會變化的行為,並認為這將是實現社會5.0不可或缺的支柱之一。

只不過,人才可能會是日本推動創新的一大難題。2019年新冠疫情肆虐期間,一個亟需數位化的時代,出任IT大臣的卻是毫無科技素養、剛學會使用手機在社群媒體發訊息的老人。

這並不是個案,2021年9月日本設立數位廳,希望推動國家及地方政府的數位轉型,然而數位廳長官竟一點也不懂數位科技,在就職典禮上表示,「我不是數位專家也不是工程師,雖然我挑戰過Python,但表現不太好。」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評論,如同數位廳長官找不到適任人選,企業同樣缺乏IT人才。不僅日本教育沒能注重培育創新的工程人才,加上層層外包、血汗低薪的產業環境,怎麼可能孵育出優秀的工程師。

事實上,日本政府也在第六期科學技術與創新基本計畫中,將人才列為實現社會5.0的必要條件,強調產官學將一起合作,建立相關人才的培訓計畫,弭平在校園學習的知識,與職場上所需技能間的差距。

日本現任首相岸田文雄提出的經濟政策「新資本主義」中,也將人才、科技創新、新創及綠色/數位轉型列為四大支柱,並強調官民合作共同發展,為打破日本經濟衰敗奮力一搏。

雖然哀嘆邁入經濟停滯,憂慮將從世界的舞台上淡出,日本至今仍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倘若日本能夠在數位化的浪潮中成功突圍,或許有辦法喚醒這隻沉睡了30年的獅子,讓世界再次聽見它的咆哮。

責任編輯:林美欣

更多報導
【圖解】Toyota「生死戰鬥」關鍵年來了!豐田章男押寶2大領域搶當贏家
獲利破兆美元的第2家日企!Sony解鎖成就,祕訣竟在「不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