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陸車廠變猛男 外商被壓著打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就在大陸車商紛紛大幅降價,殺紅眼搶業績之際,其它國際車廠也正在思考,是要留下來繼續深耕,跟大陸當地同業廝殺,還是乾脆另闢戰場,改去其它地區繼續找尋商機。

近來,部分國際大型汽車製造業者陸續公布自己的經營策略,像是德國品牌車廠以及美國通用汽車,誓言努力研發新款電動車。日本豐田以及一些車商則先以樽節成本為主。

根據非營利團體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AAM)統計資料,中國大陸本土品牌已經打敗舶來品,成為汽車市場的領頭羊,2023上半年的市占率已過半,並來到53%。

因為,多年來帶著國營陸企一同成長的外國車商,在從傳統燃油車,轉型為電動車的進程過慢,不像中國大陸那麼積極。CAAM點出原因,因為付出的代價太大,故這些國際品牌都不願轉變。

現在比德國BMW,更受大陸車主喜愛的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是唯一一家上半年在榜上的外國車廠。就在大陸車商大打價格戰的同時,日本同業打算減產以及裁員來縮小經營規模,例如豐田與三菱等。

位於上海的汽車產業顧問公司Automotive Foresight認為,國外品牌的車廠今年的業績可能很慘澹,車主有三分之一都選擇要買中國大陸本土汽車,年底前要有績效,可能要更拚一點。

從2022年底以來,銷售量就一直被比亞迪超車的德國福斯汽車,26日曾宣布,欲鞏固在中國大陸車市的地位。同時,也將跟大陸當地的小鵬汽車合作,從2026年開始,生產兩款使用小鵬汽車軟體的新車。

廣告

福斯表示,也會聯合開發奧迪汽車的新車款,還有跟中國大陸合作夥伴上汽集團,合建新平台。福斯與小鵬之間的此次重大合作,是為了留在中國大陸,在大陸邁向汽車電氣化的重要里程碑。

路透社表示,通用汽車旗下的品牌,例如別克、雪佛蘭以及凱迪拉克等,在中國大陸的銷售量下滑9%。凱迪拉克首款純電休旅Lyriq,從一年前開賣以來,已賣出至少1.2萬輛。

6月時,通用將此豪車Lyriq,在中國大陸售價大減14%。通用汽車執行長25日告訴股東,在中國大陸的戰略,是要用合宜車價,提供合適的電動車,並使用符合規範的技術。

中國大陸創新與管理顧問業者Sino Auto Insights分析,福斯與通用汽車,多年以來都是大陸車市的佼佼者,這兩家國際大車廠都相信,還能挽救自己品牌的地位,並保有目前所擁有的市占率。從這點看來,就知道中國大陸市場的重要性。

路透社指出,大陸車商互打價格戰,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因為不少車廠還是賣一輛賠一輛。韓國起亞汽車在6月曾說過,自己先在旁邊等,讓敵人先互打,然後再帶著充沛資金以及高超技術,回到中國大陸打敗同業。故並不是放棄大陸市場,只是選擇在更好的時間介入,像是8月時,計畫進口首款電動車EV6到中國大陸。

根據統計,德系品牌BMW、賓士還有奧迪,2023上半年在中國大陸的市占率都差不多。這些豪車品牌的車主,部分甚至享有高達25%的購車優惠折扣。BMW表示,會擴大對中國大陸投資,在上海成立新的研發中心,開發電動車並賣到全球各地。

日本的日產汽車,計畫將在中國大陸推出新款電動車。同時,也考慮把中國大陸當成一個製造樞紐。新車在大陸生產完之後,在出口到其它地區,因為中國大陸有降低成本的優勢。除了日產,像特斯拉、BMW、福特以及雷諾等,都看準這一點。

相較於加碼中國大陸,有些國際車商卻想要退守。三菱汽車新車款歐藍德(Outlander)休旅車的生產線已停工。三菱也正跟中國大陸合資的商業夥伴,在談下一步該怎麼走,因為在大陸的銷售成績不理想。

另外,上半年在中國大陸人氣排行榜已摔至第3名的豐田,已放慢旗下bZ4X電動車的生產腳步,並不再跟1,000名左右的派遣工續約。外界猜測,豐田此次減少人力,應該與中國大陸車商間大打價格戰脫不了干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