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避免生存威脅 歐洲車廠須推平價小型EV

【時報編譯張朝欽綜合外電報導】歐洲汽車製造商應該儘快推出平價的和大眾化市場的電動車(EV),以便能滿足嚴格的電動車銷售占比目標,否則就會將平價的市場讓給中國的小型電動車。

許多專家認為,歐洲在短期內很難推出像比亞迪「海鷗」(Seagull)或五菱「繽果」(Bingo)之類的產品。歐盟和英國汽車工業的唯一希望是,放寬淘汰燃油車的規定。雖然綠色環保團體有不同的看法,認為歐洲技術進步,將帶來更平價實惠的電動車。但實際情況可能更複雜。

歐洲各國政府堅持認為,到2030年電動車銷售占比須達到8成,英國希望到2035年穩定達到100%目標;歐盟則根據碳排計算放寬了規定,2035年的100%目標允許有限的合成燃料車列入計算。

歐盟上述規畫是假定,一般人負擔得起的電動車數量龐大,但是歐洲汽車製造商一直忽略掉這一點,一般受薪階層仍無力購買電動車。

歐洲製造商談到「買得起」的電動車,稅後售價約2.5萬歐元(約2.74萬美元),但是一般受薪階層不以為然。不久之前的小型燃油車,例如福特Ka、雪鐵龍C1、標緻108、喜悅(Seat)Mii,和雷諾Twingo等售價都在1.2萬歐元左右。但大多數電動車的起價約在3萬歐元,平均售價更接近5萬歐元。

像比亞迪海鷗這樣的小型電動車在中國市場的售價遠低於1萬美元,理論上可以在歐洲市場以接近這個的價格銷售。這些小型電動車的行駛里程約為160公里,最高時速接近95公里,它們可以滿足大多數正常駕駛的要求。

廣告

Jefferies的研究員在去年底表示,歐洲電動車的銷量將從2023年的210萬輛,到2030年增至890萬輛。瑞銀(UBS)在12月的報告則預測2030年為960萬輛。然而在預計這些預測將被迫下修,因為福特、通用、福斯、賓士等車廠紛紛重新評估他們的電動車銷售計畫(特別在美國市場),並導致庫存增加。

英國汽車產業分析師坦南特(Charles Tennant)說,富裕的早期購買者正享受著電動車的大量租稅優惠,並且一直購買電動車,但是在電動車的未來競爭當中,對於大眾市場的消費者來說,情況則不太一樣。

坦南特認為,立法者應該鼓勵向小型電動車發展,為製造商提供研發和投資的稅收減免優惠,並且為消費者提供購買優惠。

漢諾威工業大學講師Frank Schwope認為,未來幾年將有20多家中國製造商進入歐洲,其中有5至10家將留在歐洲。中國汽車製造商在歐洲的市場份額達到10%~15%。歐洲要求採取保護主義措施的呼聲會越來越高。我們只能希望政界能有所收斂,因為那樣的話,中國也會採取保護主義措施,最後所有人都會受到傷害。

汽車協會T&E的主管Julia Poliscanova說,問題不在於歐洲有沒有能力生產這種廉價的電動車,而在於歐洲汽車製造商有意退出此一領域,轉而生產利潤更高的大型豪華電動車。

福斯汽車在上周宣布,將該公司所謂的「平價」2.5萬歐元電動車ID.2推出時間,從2025年推延到2026年。然而一般歐洲受薪階層根本很難負擔得起這種售價。

此外歐洲最大汽車市場德國突然宣布停止對電動車購買的補貼,也讓市場感到震驚。

也有專家指出,另一個衝擊可能是歐盟認為中國電動車有非法補貼,並課徵懲罰性關稅。這將讓歐洲電動車價格維持在高位,並且拖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