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果出口中國剩1.7% 日本成最大市場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近年禁止進口台灣多項農水產品,引發兩岸貿易爭端。台灣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週二(12月13日)表示,台灣水果並未因中國禁令而「愁雲慘霧」,反而「將危機化為轉機」,大幅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開拓其他新興市場。

陳吉仲在臉書發文舉例,台灣生鮮冷藏水果出口過去對中國市場依賴高達80%,但2022年已下降至1.7%。與此同時,日本市場佔比從2020年的9%,大幅躍至50%,成為台灣最大的水果出口市場,台灣也積極拓展東南亞、美國、日本等其他市場。

此外,根據台灣政府統計,2022年度截至11月,台灣農產品最大出口國家前三名分別為美國(17.8%)、日本(16.5%)、中國大陸(13.1%)。相較之下,去年同期,中國大陸還是台灣農產品出口的最大市場,佔比將近20%。

不靠中國靠日本?

2021年,中國以檢疫不過關為由,陸續禁止進口台灣鳳梨、蓮霧、釋迦等水果;2022年8月,再禁台灣柑橘類水果。短短2年,原本高度仰賴中國的台灣農產品出口市場,結構出現明顯變化。

《水果政治學》作者焦鈞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這幾波遭禁水果多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清單項目之一,也是台灣輸出中國排名靠前的農產品,「針對性都很強」。

他指出,「就統計學來看,排名前四大、前五大的歸零,後面都是個位數的東西,所以佔比一定是變低的。」而日本之所以成為台灣水果的最大出口市場,主因之一是台灣鳳梨大量轉單至日本。

鳳梨是台灣水果外銷主力之一。焦鈞分析,「台日關係本來就有特殊情誼在」,當時台灣總統蔡英文與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都曾呼籲民眾買單台灣鳳梨,「所以(出口量)才一下子就瞬間從幾百、一千出頭,變成1.8萬。那個成長是一、兩百倍的成長。」

但他認為,「鳳梨是非常特例」,經驗很難複製到其他水果品項與出口國家,且「在日本市場賣得再好,若要與當時輸出中國時相比較,還是不算高。」

根據台灣農委會統計數據,在台灣鳳梨遭中國禁止輸入後,日本頂替中國大陸成為最大出口市場,但其出口總計價值僅是台灣鳳梨遭禁之前,其出口中國的總計價值一半都不到。

續航力受挑戰

焦鈞強調,市場分散在政策層面無可議之處,但「最困難、最務實最難回答的是——市場怎麼去分散?」

他指出,台日之間初期或許可以「因為『自由鳳梨跟愛國鳳梨』」,靠著「感情因素」做交易買賣,但在商言商,如果交易最終賠了錢,客戶不見得會再買。「市場的開拓非常難,延續、維持更難——難在你這個產品必須是他們要的產品,必須他們喜歡吃這個產品。喜歡吃不是一天建立起來的。」

焦鈞還表示,生鮮冷藏水果在運送距離上有先天限制,台灣也很難找到像中國這麼大又這麼近的市場,況且食物必須考量輸出國家的飲食習慣,若被中國禁止輸入的水果要轉移至其他新興市場,其實不是那麼容易。

ECFA早收清單

繼諸多水果遭到中國禁止進口後,台灣石斑魚在今年6月也遭「封殺」。今年12月,中國海關總署再以「註冊訊息不完整」為由,暫停進口台灣多項水產、飲料及酒品。

台灣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預警,未來一定比例的農產品要有所準備,可能還會遭禁。對此,焦鈞認為,ECFA早收清單上出口銷量大的水果「都禁得差不多了,再禁的意義不大」。

至於ECFA未來未否遭到單方面收回?焦鈞告訴德國之聲,台灣對中國市場依賴相對較大,「發球權在他們手上」。但由於早收清單中比較大規模的,還是工具機等工業產品,他認為從供應鏈角度來看,農產品供應鏈都非常短,但工具機等產品的供應鏈很長,「你斷掉一個,他不會感覺到痛,因為他可能很多替代的供應鏈可以進來,加上美國要阻絕紅色供應鏈」,「我不覺得在這個時候動這個刀,可以起什麼政治上或經濟上的目的。」

焦鈞表示,這些產業都已經有相對應得佈局,此時收回ECFA效果可能不大,但他也強調,外界難以揣測中南海的行為與目的,中國當局實際會怎麼做「只有習近平一個人知道。」

(綜合報導)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