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震、隔震差異大 買房關鍵看這兩點!

【文/連珠君】建築除了本身的耐震設計以外,常見有制震及隔震結構,制震是利用阻尼器,削減地震能量及減少搖晃幅度,隔震則是利用隔震墊,在隔震層將結構體分為上下兩層,同樣是利用隔震墊來消彌地震能量,但專家指出,台灣尚未針對制震的阻尼器有維修規範,隔震結構的規範也不足,易造成日後的糾紛。

▲台灣雖然採用制震設計的建案眾多,但缺乏阻尼器檢修規範,易造成日後糾紛。
▲台灣雖然採用制震設計的建案眾多,但缺乏阻尼器檢修規範,易造成日後糾紛。

制震加裝阻尼器 吸收部分地震力

台灣建築以制震結構為大宗,制震是在建築結構上加裝被動式的消能裝置,一般稱為阻尼器,原理類似於汽車的避震器,當地震發生時,可吸收部份的地震力,讓主結構較不容易受損,減少建築物的搖晃幅度,增加居住的舒適度。

阻尼器可分為2大類,分為速度型及位移型,台灣建案常見採用美國、日本及國產系統,如美國taylor devices阻尼器、美國EPS制震壁、日本UBB斜撐制震器、新日鐵制震系統、日本住友、日本TRC等。

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建築安全品質組召集人戴雲發表示,制震在軟的框架上效果最佳,如鋼構的晴空塔,就能達到百分之百的效果,一般住宅是硬梆梆的RC鋼筋混凝土牆,牆還沒有裂,制震難以發揮效果,再者,制震至少要安裝1/3樓層,建議1/2~2/3樓層效果更佳,且要從1樓往上安裝,每層樓至少要4支,才能因應各個方向的地震力。

現階段制震設計有2個最重要的課題,第一,阻尼器的品質,第二是阻尼器日後維修問題,日本規範在5級地震以上,或每隔3、4年就要檢測一次阻尼器,台灣政府卻還未有規範,有不少放在衣櫃旁、電視牆內,或大樓外牆,卻已經被大理石包覆,日後根本無法檢修。

隔震施工難度高 多為醫院工廠

隔震建築因施工難度較高,大多設計在醫院或是工廠,隔震住宅相對較少,隔震是將某一層柱子全數切斷形成隔震層,在每個柱子上放置隔震墊,台灣隔震層大多數在1~2樓間,假如1樓基礎地表做為隔震層,必須在建築物四周留有搖晃的空隙,容易因高低差、土壤介面等問題而導致漏水。

▲隔震建築適合在土壤堅硬的地質上,且建築物長寬比要在1比4以內,較為穩固。戴雲發提供
▲隔震建築適合在土壤堅硬的地質上,且建築物長寬比要在1比4以內,較為穩固。戴雲發提供

隔震層在1~2樓間的情況下,最重要的是1樓不能倒,1樓的結構設計及施工品質要特別加強,還有建築物的高寬比不要太瘦薄,高寬比最好控制在1比4以內,比較穩固。隔震設計要考慮的細節眾多,如管線碰撞距離、建築的搖晃距離等,之前就曾有台北隔震建案的停車位在地震搖晃60公分會碰撞的位置,後來才要求改掉。

再者,萬一隔震器用了20、30年壞掉怎麼辦,由於建築物十分沉重,須利用千斤頂將隔震墊上下的柱頂開後才能更換,因此,隔震墊上下結構都必須加強。由於隔震建築是較新的結構,但台灣只有一般的基礎法規,沒有針對隔震建築有進一步更細節的規範,都容易造成危機。

戴雲發指出,制震、隔震都是好的元素,但首先是結構的設計跟施工品質要達到,就像一個人骨骼健全、肌肉發達,就很勇健了,但施工品質不好,就像骨質疏鬆,就算給2支枴杖,也沒有比身體健康的人來的好。

Y小編推薦》地震防災實用好物

👉LED手搖充電式緊急照明手電筒

👉平常是座墊~地震變身防災頭套

👉多功能地震警報器…附緊急照明

👉1秒快拆!時尚七芯救命繩哨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