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新競合 搶灘東南亞
在三年疫情封控及疫後全球經濟疲弱背景下,台鏈與紅鏈競合出現新態勢。在大陸境內,台商除了尋求與陸廠更穩妥的合作機會,也面對「內卷」下的激烈競爭;國際市場上,台商同樣要面對勇於出海搶市場、搶訂單的陸企,尤其東南亞,已成為雙方當前交鋒重地。
受美國要求供應鏈「去中化」及疫情影響下,全球產業鏈移轉與重組加速進行。如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所言,全球業者正在加緊建構兩個平行的經濟產業體系,一是「中國的」,另一是「中國以外的」。
這讓台鏈紅鏈的競合關係出現新局面。一方面,堅守在大陸市場的台商,得面臨競爭白熱化下的「內卷」環境,以及來自海外訂單銳減的困境。
對此,聚集傳產供應商的廣東珠三角台企可謂點滴在心頭。當地台商鞋企透露,過去曾是Nike、Adidas供應商,前幾年也打入李寧、安踏等陸企品牌,過了一段「兩頭吃」的好日子,但疫情衝擊令台廠遭受砍單、收款難等情況,中美對峙更強化大陸品牌業者對供應商挑選「自己人」的傾向。
一位在東莞從事傳統產業的台商抱怨,外商還會與台廠夥伴share美國關稅,陸廠卻將成本轉移到供應商身上。他甚至指出,目前在大陸挑選陸廠合作對象,只有兩種,一是政府引薦的企業(很可能與官方有長期合作關係),二是國企。
另一方面,為應對美國關稅政策,台廠加速轉移部分產能到東南亞、印度等海外地區。譬如,製鞋代工龍頭寶成近年不斷縮減大陸員工規模,東莞高埗廠員工從極盛期的10萬以上,如今不到1萬人,越南取代大陸成為寶成最大生產基地。但5月間傳出寶成越南廠裁員5,700人消息,顯示海外經營環境對台商台鏈仍有諸多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紅鏈如立訊、比亞迪、小米等業者,同樣積極布局海外。新加坡大華銀行報告指出,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生效加持下,超過4成的受訪中企,未來三年都打算向東南亞擴張,而新加坡、泰國與馬來西亞為最熱門的三個地點。由於布局地點高度重疊,台鏈與紅鏈的競合舞台,今後勢必從大陸延伸至東南亞。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衍生性商品成交確認平台明年上線
工商社論》數位貨幣監管大突破 美國將立法規範「穩定幣」
美光業績報喜 歐美股油價齊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