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首檔以候鳥為題的展覽 「漂鳥集」臺博館登場

圖片右起為社團法人臺灣猛禽研究會理事長林思民、國立臺灣博物館長洪世佑、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社團法人臺北市野鳥學會常務理事張瑞麟及林瑞如,共同為「漂鳥集─臺灣候鳥展」揭開序幕。
圖片右起為社團法人臺灣猛禽研究會理事長林思民、國立臺灣博物館長洪世佑、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社團法人臺北市野鳥學會常務理事張瑞麟及林瑞如,共同為「漂鳥集─臺灣候鳥展」揭開序幕。
「漂鳥集—臺灣候鳥展」設有多媒體互動區,讓參展民眾透過雙手擺動,體驗鳥類躲避離岸風機、人為干擾、夜間光害及窗殺等危機。
「漂鳥集—臺灣候鳥展」設有多媒體互動區,讓參展民眾透過雙手擺動,體驗鳥類躲避離岸風機、人為干擾、夜間光害及窗殺等危機。
「董雞」在臺灣屬於稀有的夏候鳥,雄鳥在繁殖期間常發出「董、董、董」像擊鼓的鳴叫聲,因此又被農民稱之為「田董」。
「董雞」在臺灣屬於稀有的夏候鳥,雄鳥在繁殖期間常發出「董、董、董」像擊鼓的鳴叫聲,因此又被農民稱之為「田董」。

由國立臺灣博物館主辦、臺北市野鳥學會合辦的「漂鳥集-臺灣候鳥展」,從即日起到明年(113年)6月16日展出。展覽包含多種臺灣候鳥標本、賞鳥情境模擬、生態紀錄片等,更以候鳥的視角設計互動遊戲,藉此傳遞鳥類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臺灣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生態條件,成為候鳥遷徙途中的重要停靠站,吸引超過500種鳥類前來棲息。臺博館洪世佑館長表示,感謝臺北市野鳥協會和臺灣猛禽研究會提供許多標本,加上臺博館的典藏,「漂鳥集-臺灣候鳥展」展出包含相當罕見的夏候鳥「董雞」、冬候鳥「禿鷲」,以及「白頭鶴」、「丹頂鶴」等珍貴候鳥標本。民眾可以透過骨骼標本、羽毛特色,一窺鳥類飛行的關鍵。

 

展覽同時也針對候鳥遷徙路途中可能面臨的夜間光害、窗殺、離岸風機、人為干擾的危機,設計體感互動遊戲,讓大小朋友化身為「鳥勇士」,透過遊戲體驗並思考候鳥所面臨的生存挑戰。

 

「漂鳥集-臺灣候鳥展」也將舉辦一系列活動,包含策展人導覽、探討窗殺及誘鳥拍照等議題的主題講座、「有點鳥的初體驗」透過實際體驗推廣正確及友善的賞鳥方式,還有「小鳥研究員」、「未來鳥日子」繪圖活動等,更多展覽及活動資訊,可上臺博館官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