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股》徐秀蘭:太陽能模組本土化 中美晶在台擴產有2難題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太陽能廠中美晶(5483)近期遭外資賣超,且價連13個交易日跌破月線,是否將醞釀跌深反彈?中美晶董事長徐秀蘭表示,台灣自產本土化的模組有絕對的必要性,因為台灣沒有石油、沒有天然氣、但台灣有很好的化學和光電以及半導體實力,因此我們可以做很好的太陽能元件;目前台廠太陽能模組廠擴產面臨的困境有二:一、進口模組對本土模組的排擠效果;二、太陽能供應鏈對本土模組的支持程度,如果供應鏈的支持度低,就無法有力推動台廠的擴產。
徐秀蘭指出,理論上,台灣要把太陽能元件生產和技術拿在手上。台灣的溼度高,且颱風多,其他地區生產的模組放到台灣來使用,受風面承壓力量是否足夠都是要考量,可能在其他國家裝置沒有問題的模組,但在台灣卻不一定抵擋得了颱風。但事實上,在2022年太陽能產業遇到最的壓力就是進口模組數量大增,光前11月就已達600MW,不僅是2021年的42倍,更是台灣全年安裝量的3成以上,在這樣情況下,業界承受相當大壓力,如果供應鏈使用進口模組的量比較多,那麼中美晶要擴廠也就不一定會擴在台灣,而是會選擇其他地方,因此呼籲政府正視,也會持續與政府溝通。
徐秀蘭指出,去年太陽能事業是個好年,不論是台灣、全球客戶對裝置量需求皆增加,加上材料成本上漲,終端售價也跟著調升,帶動全年太陽能事業站回100億元。不過,去年12月中開始,多晶矽和矽晶圓價格在兩周內大崩跌,下跌2成以上,而跌幅會持續多久,目前還很難說。此影響一好一壞,壞的產品的售價降低衝擊營收成長、好的是成本降低會加速全球裝置太陽能安裝速度,期望今年太陽能營收能與去年相近。
中美晶的營收中,有9成來自於子公司環球晶,其餘則是太陽能事業。徐秀蘭表示,中美晶去年也持續投入資本支出,除擴充大尺寸 M10/M12產品外,也已準備好N型TOPCon產品的生產空間,未來生產是在宜蘭產區,至於要不要啟動生產,就看這一波波材料跌價後的需求有沒有出來,以及台灣在地本土供應鏈的支持程度。
徐秀蘭表示,美國市場機會與風險兼具,美國市場規模大,不過成本高,中美晶對美國通路也相對不熟悉,人力吃緊,是否赴美國設廠仍待評估;若要在美國設廠,產能規模要超過2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