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熟 但可能早接觸的「碳權」投資!商機在哪?
「碳權」,這是一個大家現在應該都要認識的名詞,因為它在未來將深深影響我們的商業活動。先說個故事,是佑佑在看《國家地理雜誌》的時候看到的,大意是這樣:
澳洲的原住民會以「以火制火」,他們在旱季初期,便會以策略性的火災燒除過多的野草、林間灌木叢等,通常那個時節的氣候、濕度,讓人為引發的火災,只能燒上一晚便熄滅。
等到旱季真正到來,勢必會有野火燃燒,但因為已經執行過策略性的火災,大規模的野火難以發生,而小型的野火破壞力不強,護林員也可以較快地撲滅它。如此,便可以降低整體森林的煙霧排放量。
目前,澳洲的多個原住民團體都加入了澳洲的「碳市場」,許多製造碳汙染的業者會從碳市場購買碳信用額度,藉此抵銷自己排入大自然環境中的溫室氣體。這個碳信用額度怎麼來的?就是來自上述「以火制火」的故事。
咱們回來繼續說「碳權」,其實就是排碳的權利,在運作上,大概分為2種方式,用白話文說明:
政府做莊,總量管制》
由政府強制、統一管理,訂立一個總量,通常是以公噸為單位,然後,假設政府允許A、B企業各自可以排放100公噸,結果A公司只排放了80公噸,但B公司卻超標,排放到120公噸,可以使用的排放量不夠怎麼辦?B公司可以去跟A公司買他多餘的碳權。
也就是說,A公司用剩下的「碳權」可以在市場上交易,然後獲得利潤。知名的案例,像是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2019年至2021年,碳權收入分別是約5.94億美元、16億美元和15億美元。
企業自主,資助減碳企畫》
另一種方式,就是佑佑前面說的,有關澳洲原住民的故事。企業不是跟別的企業買碳權,而是藉由資助、或是支持一些減碳的計畫,來抵銷自己本身的排放量。
「碳權」將來如何影響我們呢?目前,個人沒有所謂的碳權可以買賣,但碳權其實已經被包裝在我們常接觸的金融商品之中。
這幾年,除了碳權,大家多多少少應該會聽到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碳中和等名詞,乍聽之下好像是不同的東西,但其實都跟地球永續保護有關,就連電動車,也是各國政府因為想要減少碳排放而大力支持的產業。
在該議題日益被重視的情況下,許多基金、ETF都會將相關的投資概念納入,譬如富邦公司治理(00692)、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元大台灣ESG永續(00850)等,如果企業沒有滿足ESG的評分等條件,就無法被選入成分股之中。
不過投資人要注意的是,因為目前國際上還沒有一套通用的ESG評分標準,每個商品的策略、比重也不同,投資時要留意該基金或ETF的ESG概念「到底是表皮、還是深到骨子裡」。大家可以上「基金資訊觀測站」做功課,裡面有一個「ESG基金專區」,可以快速地進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