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企財務造假風波擴大 分析:恐釀金融風暴

(中央社台北2024年06月12日電)美國之音11日報導,近期中國「國企造假」風波擴大,21家中國國企因違規行為及財務造假等遭罰。對此,專家分析,近年中國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大,若國企風波牽動政府和市場救市功能失靈,恐釀金融風暴。

據美國之音11日報導,近日,中國「國企造假」風波擴大,隨著「倒查10年財務數據」等強制措施的逐步落實,越來越多有規模和國資背景的企業被查出存在財務造假等嚴重違法違規行為,共有21家中國國企因此遭罰。

綜合中國媒體報導,至少有6家中國國企股票被標記為「特別處理」股票(Special Treatment,ST股),顯示這些公司因財務狀況或其他狀況異常,受到交易所特別關注,包括遼寧省的錦州港公司、深圳國企特發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

此外,福建平潭國企海峽創新、河北邯鄲國企匯金股份、浙江國企國瑞科技和新疆國企中泰化學等都接連遭監管。

過去北京當局頻頻喊話要「做大做強國企」,包括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4日於全國政協常委會上表示,要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但如今中國國企接連傳出財務造假醜聞,使得不少投資者望而卻步。

中國財經部落客「股市東方紅」表示,基本面表現良好的公司也不能保證是真實業績,企業暴雷依然有概率且隨機性,就連國企也不算免死金牌。

台灣智庫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瑟致則表示,習近平近年大推「國進民退」路線,讓國企承接更多中央任務,使高幹趁機晉升政治高位或累積影響力,同時也導致績效灌水偏風行之有年。

廣告

他進一步解釋此次風波北京當局難以解決的困境。他說明,近年中國中央及地方的債務壓力大,國企風波可能進一步牽動政府調節力量失靈,亦即沒有政府的積極救治作為,再加上市場沒有調整空間,可能將衍生出系統性的金融風暴。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認為,中國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模式主要以美化「存貨和應收帳款」數據為主,以規避帳面負債,藉此吸引股民投資改善內部財務問題,同時有著良好績效的國企高階幹部可以轉往中央任職,又能以此達成國務院訂出的國企資產負債「3年降2%」的目標。

美國聖湯瑪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Thomas)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分析,中國國企採去中心化的財報系統,易操弄數據,中共高層也深知財務漏洞,但通常會選擇遮羞、不公開化,以免打擊股民對國企的投資信心、國企內部士氣,並波及中共執政團隊的信賴度。

葉耀元進一步探討「國企造假」風暴的可能引爆點,他表示,一是國企高幹內鬥,刻意吹哨情報打壓異己,像是發「白色黑函」打擊中央人馬; 二是國企財務捅的簍子比想像大,中央想借此風暴將全體國企高幹全體「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