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宅,你好嗎?】幼教師偕母住社宅 一起陪身心受傷的孩子:我從單親家庭長大 盼他們也能擁抱幸福

10幾年來為抑制高房價,政府持續打炒房,從豪宅稅、房地合一稅到實價登錄2.0 ,台灣房價卻未見下跌,「居住正義」終究淪為政治人物與名嘴炒作話題。Yahoo奇摩房地產觀察,推動難度高的「社會住宅」政策,逐漸收獲成效,甚至直接改善民眾生活。本期好宅報報帶你一起探訪各地社宅,挖掘出動人的社宅故事。

【文/Angela】失能家庭會導致無辜孩童暴露在高風險下,保護弱勢失家兒與失親兒,需要公私協力織起更強韌的社會安全網。新北市政府7年前推出「類家庭安心照顧計畫」,由政府提供社會住宅場域,讓經篩選訓練的類爸媽、類爺奶們,共同打造社區無差別成長環境,照護安置兒少的身心,曾是幼教老師的潘小姐偕母加入,合力照顧4名弱勢兒童,不僅發揮所學專長,也創造被照顧者、照顧者與社會三贏新關係。

▲新北市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結合社會局「類家庭安心照顧計畫」創新方案,讓公有住宅造福更多需要者。潘小姐提供
▲新北市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結合社會局「類家庭安心照顧計畫」創新方案,讓公有住宅造福更多需要者。潘小姐提供

「3年前媽媽先加入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的類家計畫,她是主要照顧者,我跟2位妹妹擔任協助者,過程中我們才發現,這不單是保育照顧,要給孩子一碗飯吃很簡單,但面對這些曾經身心靈受過傷的孩子,如何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恢復對環境、對人的信任感與安全感,重建依附關係才是最大挑戰。」34歲的潘小姐說。

潘小姐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靠母親做家事清潔拉拔3姊妹,「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曾接受許多機構、社福單位協助,不論有形的經濟補貼或無形的心理支持,媽媽不只叮嚀我們長大後有能力要回饋,還以身作則帶著我們一起做。」讀幼保科的她18歲開始當助理教師,從事多年幼保工作,也鼓勵母親考取保母證照,將來年紀漸長可轉職居家保母,母女倆的專長反而在類家計畫中率先發揮作用。

潘家原本住在台北市,母親加入類家計畫後移居新北市永和一處社宅公寓,負責照顧一名4歲男童,男童有輕度智能障礙、過動與構音障礙。潘小姐回憶:「雖然媽媽有照顧3個小孩的經驗,但類家孩子較特殊,需要更多專業資源、早療介入,我們很擔心媽媽一打一會吃不消,「所以我也選擇加入,成為支援照顧者,下班後會去幫忙,也讓媽媽能有喘息時間。」

為確保孩子能有足夠空間,新北市社會局會以1戶2房型社會住宅為優先,若空間允許,也不排除讓同一層樓有2戶同時做類家方案,每一類家戶皆有主要照顧者、支持性照顧者與家庭協伴者各1人,由政府支付所需服務的時數金額補助,也讓有意願、有愛心擔任寄養家庭,卻擔心自家住宅空間不足的民眾,可有更彈性的選擇方式。

「不只是我們在適應孩子,孩子也在適應我們。」潘小姐心疼地說,小男孩長年遭受不當對待導致嚴重缺乏安全感,剛到類家的前半年,經常半夜2、3個小時會起來哭一次,母親照顧壓力雖大、還因睡眠不足還長泡疹,但堅持帶孩子上早療、語言復健課程,希望把握6歲前的黃金期,自己每天下班後也會前來關心,假日則和妹妹們一起帶孩子出遊,讓媽媽有適當休息。

▲新北市類家庭安心照顧計畫讓經篩選訓練的類爸媽、類爺奶們,共同打造社區無差別成長環境,讓安置兒身心都能受到更好的照顧。潘小姐提供
▲新北市類家庭安心照顧計畫讓經篩選訓練的類爸媽、類爺奶們,共同打造社區無差別成長環境,讓安置兒身心都能受到更好的照顧。潘小姐提供

因男童還有手足,基於不拆散手足為原則,1年後男童必須離開原類家方案,潘小姐不捨地說:「當時疫情還蠻嚴重的,小男孩要離開那天,我們又因全家確診必須隔離,沒辦法親自去送他,畢竟1年的相處時間都有感情了,但專業訓練告訴我們這是對孩子最好的做法,孩子一旦離開這裡,我們是不能擅自去打擾他的,頂多透過社工關心孩子過得好不好。」

「過去我在幼保教學現場,當然也會遇到特殊孩童,但跟24小時照顧安置兒少的挑戰還是不太一樣,每年我們要空出30小時法規、性侵防治與急救的專業課程,結合過往所學專業,我覺得影響力與看到孩子改變所帶來的感動都會更直接有感。」有了陪伴母親全程參與類家計畫經驗,也讓潘小姐對自己更有信心,去年也加入成為主要照顧者,如今母女倆住在同一棟社宅公寓內,合力照顧4名難置兒,彼此也能有個照應。

因類家計畫必須有1人是24小時全職照顧者,對於原本是雙薪家庭者來說,勢必會在財務上造成影響,先生的無條件支持成為潘小姐最強而有力的後盾,也讓備孕中的夫妻倆,體驗24小時照顧孩童的日常狀態。

「先生在桃園當消防員,我們本來就是假日夫妻,現在他放假都會北上來幫忙我,至於收入部分,每個人對錢的定義不同,社會局每個月有補助照顧津貼2.7萬元至3萬元不等,用來支付照顧孩子的日常開銷,要吃飽絕對不是大問題。」始終帶著樂觀笑容的潘小姐說,換個角度想,未來夫妻倆若有自己的小孩,住在政府提供的社宅,不僅省下沉重租屋開銷,又能幫忙政府照顧弱勢兒,不失為新時代的多贏創新作法。

▲單親家庭長大的潘小姐(前右1),成長過程中也曾接受社福機構拉一把,受母親(前排中)影響也加入「類家庭安心照顧計畫」擔任主要照顧者。潘小姐提供
▲單親家庭長大的潘小姐(前右1),成長過程中也曾接受社福機構拉一把,受母親(前排中)影響也加入「類家庭安心照顧計畫」擔任主要照顧者。潘小姐提供

Sponsored by:台灣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