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時事】減碳與非核兩難,你會如何取捨?
作者:Jack I.C. Huang/The World 2.0
核能到底算不算「綠能」?對今日的歐盟各國來說,這恐怕一點都不是個簡單的問題。
不久之前(2022 年 7 月 6 日),歐洲議會在歷經多次爭論、環保團體的激烈抗議聲中,表決通過將天然氣與核能列為綠色能源,納入歐盟在 2020 推出的「永續活動分類標準」(EU taxonomy for sustainable activities)。
亦即,未來在歐盟的各大機構,若投資發展核能,可被視為「投資綠能」的作為,取得相關的金融與稅務優惠,而歐盟的「綠色新政」與諸多「綠能基金」,未來也都可以名正言順地投資興建核電廠與天然氣電站。
而對於各種包括「漂綠」在內的爭議,歐盟執委會亦發聲明表示,核能與天然氣要作為永續能源的投資標的,「必須符合極嚴格的條件」,包含核廢料的管理以及未來除役基金的建置等等。同時歐盟也強調,永續能源分類中,再生能源依舊是核心,「我們對於投入在風力,太陽能與其他綠能的決心,不會改變。」
為何歐盟為核能「永續」背書?
對於各國的反核人士來說,這恐怕絕不算是個好消息:且不說核能與天然氣在歐洲和國際資本市場,很可能會瓜分掉原本就不夠的(其他綠能發展)資源,擁核人士更將不斷拿「歐盟案例」做文章。同時可預見的是,在安全與核廢儲存的議題上,各國很可能為此再掀一波爭論。
而歐盟之所以重新接納核電,眾所周知的原因之一,便是今年初開打的俄烏戰爭,嚴重影響了天然氣的供應,再加上俄羅斯總統普丁以「維修」為名,實則想懲罰聲援烏克蘭的西歐各國,關閉了北溪一號(天然氣管道),輸往歐洲的天然氣頓時下降了 60% ——這無疑對歐盟能源的穩定供應,形成刻不容緩的壓力。
也因此,歐盟各國急需能夠自給的能源方案,避免過度仰賴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能源。第一個解方,就是由歐盟自行燃氣發電:即便這對全球暖化來說,比直接燒燃煤、石油好上一些(以產生相同1 TJ的能量來看,燃氣比燃煤的碳排量少了約 50%),但終究還是製造了大量二氧化碳與空污,對歐盟來說,尤其不是什麼好作法。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一說到碳排,自然要考量到席捲全球的「永續發展」與 ESG 議題,而在巴黎氣候協議的要求下,各國都有「國家自訂貢獻額」(NDC)的減排目標——歐盟作為「進步」與「高道德標準」的典範,自然在面臨氣候變遷風險的決心上,必須展現得比其他地區更積極一些。包含德法與(已脫歐的)英國在內,歐洲諸國紛紛制定出迫在眉睫的減量政策,甚至把歐盟規定的 2050 年限,提前到 2045 年、2040 年等等。
既然對碳排減量這麼「有決心」,政策與口號都喊出去了也收不回來,那麼第二個解方:重新考慮核電,便成為一個「難以抗拒的選擇」。畢竟,以同樣 1 度電的碳排放量來看,燃氣約在300-400公克;而核能,即便把營建與除役的完整生命週期都考量進去,碳排量平均每度電也才80-178 公克的二氧化碳當量(CO2e)。
當現在歐盟諸國政府面對的難題,是既要滿足減碳目標,又不能製造空污,還要顧及能源穩定與安全,以及通膨時代更難再漲電價……核能在這個背景下,被「重新」拿出來研擬,似乎也是可預期的事情了。
歐美最新概況:研發「新核能」與堅持反對者皆有
甚至,除了歐洲政界的「轉彎」,商界的步調走得更前面:好比前陣子出版《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一書的比爾蓋茲,說他是個「積極的氣候倡議者」不為過吧?然而,就在該書出版的同一年,他攜手華倫.巴菲特與太平洋電力集團,在美國懷俄明州興建「新型核能電廠」(由除役的燃煤電廠改建),蓋茲稱他們用的是 Natrium 反應爐 的最新技術;但同樣存在著高階核廢料處理的疑慮。
而在歐洲,歐盟將核能納入永續分類雖成定案,歐盟自己內部仍有相當的分歧,國際間幾個較為知名的民間倡議組織如 RE100,也維持原主張、拒將核能列為綠能,仍嚴格認定只有符合標準的太陽能、風能等,才是「真正的再生能源」。
只是從整體來說,核能在向來有「反核先驅」的歐洲諸國中,近年其實早紛紛有「重啟」之勢:
例如瑞典早在 1980 年代就透過公投完成了完全除役條款,宣稱要在 2010 年以前達到「非核家園」的目標,然而在考量發電成本、能源供應穩定性與降低對燃氣進口依賴的諸多因素後,政府的政策終究還是轉彎(雖持反對意見的聲浪仍不小)了:瑞典降低了核裝置的稅率,除因經濟因素停役的機組之外,其餘也多延長運轉年限、並放寬新建核電廠的限制。
目前綜觀瑞典的能源結構,在「低碳」排名中位列世界第八,主要來自水利(42%)、核能(31.2%)與風力(15.9%),而天然氣與石化燃料的佔比不到 2%,可謂是名符其實的「(包括核能的)綠能」模範生。
至於「反核模範生」德國,其推廣再生能源的普及率,算是歐洲最績優的國家之一:該國擁有 170 萬座太陽能電廠和 3 萬多組風機,數量上領先全歐。德國由於在反核議題上「非常積極」,目前僅存的三座核電廠,都計畫在 2022 年底前全數關閉——也因此,對於歐盟將核能認列在永續投資,德國政府反對的聲音向來都是很大的。
只不過,攤開德國現有(2021 年數據)的能源配比:核能佔 12%,燃煤佔 28%,天然氣佔 15%。意思是若今年底該國核電廠完全除役、天然氣又因烏俄戰爭而運輸受阻,燃煤電廠又打算在 2030 年前為符合該國淨零政策全數關閉,幾乎會在短時間內少掉超過 40% 的電力供應——若要全數靠再生能源來補足缺口,依照目前條件來說,恐怕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因此,隨這次歐盟新出台的政策,德國是否重啟核能,如今也成為政壇與輿論激烈討論的話題。當然,若要一路討論下去,還有包含(先前公投廢核的)瑞士、和曾受福島核災所苦的日本在內等等,都在減碳目標與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下,出現了與先前「共識」不同的論辯,或陸續針對先前制定的廢核目標「再修正」。
「非核」與「淨零」之間,是零和遊戲嗎?
所以,究竟是要「非核家園」,還是要「淨零碳排」?這兩者現在只能二擇一嗎?還是說,我們能夠魚與熊掌兼得?
當核電被歐盟歸屬於「綠電」,並且在短期內成為無法翻盤的事實時,如何看待核能所帶來的效益與風險,與氣候變遷下各國對淨零碳排的要求間該如何取捨?這絕對是非常複雜的議題,也需要更多的公民溝通與理性的分析。
對此,筆者樂觀認為,這兩者絕非零和遊戲,未來若有更多創新技術與商業模式的投入,或許有機會發展一條核能與淨零可以兼顧的路徑。只是在目前的現實條件下,我們恐怕也必須認清:在許多國家,不管核能有沒有被利益團體「漂綠」,它仍是目前人類已掌握的成熟技術中,碳排放量相對較低的選項之一;至於「純粹」的再生能源如太陽與風能,目前也仍都面臨供電不穩定與「看天吃飯」的風險,加之若為求 24 小時不間斷供應,勢必得納入成本高昂的儲能設備。
這也帶出用電成本的問題:當電價一漲就民怨四起時,若相關技術與設備尚未接近現有成本就貿然大規模推行,恐怕也將引發另一波社會問題(或執政危機)。
簡單來說,包括台灣在內,各國都正面臨能源政策的嚴峻考驗,也有賴各國政府與民代認真研擬思索後,選擇一個至少滿足「整體最大效益」的方案,又或能夠促成帕雷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
這當中沒有所謂普世皆然的「標準答案」,筆者寫作此文分享歐洲案例,也並非在提倡「擁核」,而是希望點出:當我們面對這項嚴肅且重大的議題,必須先盡可能多方接觸資訊與參考各國案例,避免過早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論述之中。(畢竟人是非常擅長自我合理化的物種,且無論「擁核派」或「反核派」,都看得到動之以情、述之以理,甚至誘之以利的論述——而他們也都會「只挑選」最有利的證據,來支持己方的觀點。)
請讓我們一起以更大的框架來理性溝通、共同思考:基於台灣本身的特性,讓國家得以長治久安的能源政策、以及更為棘手的全球氣候變遷問題,到底要如何提出一個相對妥善的解方?到底我們的各項能源,該採取什麼樣的配比,方能「相對」兼顧淨零、安全、可負擔、穩定,並符合環境永續,又能維持經濟發展所需?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時事評論】核能正式被歐盟納入綠色能源:當「減碳淨零」與「非核家園」出現兩難,你會如何取捨?》,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灣到底該用「哪種電」?——其實完美的發電方式並不存在,「電力組合」可能更重要
作者簡介:
Jack I.C. Huang,台北人,倫敦大學主修國際經濟與全球化管理,畢業後回到亞洲。 先後任職於聯合國亞太投資貿易處(TID)與 Offic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OICT),協助 fuel management 系統開發和支援維和部隊的運作,必要時得出差前往剛果、南蘇丹、索馬利亞與象牙海岸......。 足跡走遍世界 20 多國,曾旅居紐約、舊金山、首爾、北京、新加坡、歐洲等地。 喜歡接觸新事物,腦子裡總是有左派與右派的思想不停衝撞。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