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發展聚酯纖維循環經濟,明年回收年產能倍增至42萬噸,占產能2成
【財訊快報/記者巫彩蓮報導】聚酯產品應用為人類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性,惟使用後廢棄物未能有效處理,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衝擊,南亞(1303)董事長吳嘉昭指出,基於永續發展的經營理念,自2007年投入回收、再生使用後的寶特瓶等聚酯製品,已於台灣、中國、越南、美國、泰國及菲律賓等地建置聚酯回收產線,去年回收年產能約22萬噸,預估明年回收年產能倍增至42萬噸,以南卡四個聚酯廠合計220萬噸年產能估算,回收比率將由一成提升到19%,逼近兩成水準,投資金額總計約12億元。 南亞聚酯纖維發展聚焦在寶特瓶回收、織物回收、材質單一化及原著色絲產品開發等四大方向,並創立「SAYA」再生回絲品牌。吳嘉昭分析,全球PET產量中,約3成生產寶特瓶,其餘多數以紡織品為主,約有85%廢棄服飾採掩埋或焚化處理,為了提高回收率,公司積極與產業領導品牌合作,回收其供應鏈的庫存布料、裁切邊角料及消費後舊衣,推動紡織產業循環經濟。
南亞先進的聚酯回收技術,相較傳統石化製程約可減少72%的碳排放量,經統計2020-2021年兩年已回收約146億支寶特瓶,降低32萬噸碳排放量,回收後有90%運用於生產技術難度較高,且附加價值高的長纖絲,有別於其他同業主要生產短纖絲、片材等用途。
「快時尚」消費風潮造成大量廢棄紡織品發生,南亞著手開發織物回收技術,透過近紅外線光譜技術並結合AI,自主開發衣料材質分類的智慧機械,並與品牌領導廠商合作,將廢胚(色)布、邊角料及消費後舊衣回收,達成紡織產業循環經濟,近期更攜手台灣戶外運動知名品牌「歐都納」,並結合理念相同之舊衣回收商、布廠及設計業者,共同建立國內第一條循環紡織示範供應鏈。
為擴大回收範圍及便利性,設計開發材質單一化產品為未來趨勢,南亞目前已推動多項開發案,例如:拉鍊、鈕扣等服飾配件並不是PET材質,舊衣回收後須人工進行清除,開發改質的聚酯粒來取代,整件衣服為單一PET材質,讓回收更便利。
另外,目前百葉窗及羅馬簾多由鋁片、PVC、ABS等不同材質的零組件及布面組成,南亞與國內窗簾大廠合作,以改質PET取代其他不利回收之材質,生產全聚酯材質窗簾,方便後續回收再生。
南亞為國內原著色絲最大生產廠商,開發新式原液染色技術並取得專利,纖維抽絲階段即添加染料,省去後段傳統浴染程序,以節省97%用水,達成近乎無水染色的訴求,並且可提供千種以上色系,達到色域廣、色牢度佳、日照水洗皆不易褪色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