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難度高 台灣水利工程史里程碑

為了改善石門水庫淤積問題,讓水庫可以容納更多的水,水利署打造了一條阿姆坪防淤隧道,可是阿開挖進度,相當緩慢,一個月只有44公尺,難處到底在哪?帶您走進隧道深處,穿越好幾個地層年代來解密。

中華工程公司水利工程處經理 傅賜榮:「出水口一直受到地質的影響,這邊都是疏鬆的砂岩,年代比較,比較新。」

乘著公務車,挺進黑暗深處,沿路上地面溼滑,儘管採訪當下看似平靜,但施工單位告訴我們,各種狀況劇,經常輪番上演。

隧道內大量湧水幾乎止不住,還有一挖就快要崩潰的鬆軟砂岩,這些,都是真實發生在阿姆坪防淤隧道裡的驚險畫面。

聲音 中華工程公司水利工程處經理 傅賜榮:「像去年(2019)的整個開挖進度的話,一個月也才44公尺。」

記者 王以謙:「這裡是阿姆坪隧道的施工現場,可以看到隧道內飽含水分 是相當地泥濘,而且又是比較年輕的地質,完全不可以使用爆破,只能使用機械一公尺一公尺地慢慢挖,為施工增加了不少的難度。」

阿姆坪防淤隧道,是利用隧道裝輸泥管,攔截河中泥沙,再利用洪水沖淤,可減少石門水庫的淤積,這樣的工程,不僅國外沒有先例,施工點的地質,也是複雜罕見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應用地質技師 林益儉:「它(隧道)是垂直這個地層開挖的,所以你可以經過,一層、一層、一層過來,一般比較少見啦。」

模型上看得一清二楚,造山運動不斷推擠,把從古至今,各年代的地層擠上地面,與隧道方向垂直,形成一條隧道"穿越年代"的特殊現象,這讓施工過程,有如接二連三的障礙賽。」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應用地質技師 林益儉:「在調查初期的時候,就發現這個石體層就是有舊煤坑,有煤層跟舊煤坑,就會有瓦斯溢出的風險,因為它這個又,旁邊又伴隨一個斷層帶,把它截切,所以它(工程)有三種,瓦斯溢出、出水,跟斷層帶。

地質複雜還不打緊,最傷腦筋,就是隧道經過的地層,光脆弱的砂岩就占了40%。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應用地質技師 林益儉:「這是還比較硬的,我這樣手就可以把它掰開來。就是說(隧道)很容易挖嘛,很容易挖,表示(隧道)很容易垮。」

拿出隧道裡的石塊,像這樣,一捏就碎了,如此脆弱的地質要如何保證工程品質與時間拿捏?再看回施工現場。

聲源 中華工程公司水利工程處經理 傅賜榮:「我前面這個就是我們講的仰拱式棧橋。」

隧道裡,前方出現一道棧橋,車輛能上去,下方有工程人員正加緊綁鋼筋、灌漿作業,透過這種仰拱開挖,既能為隧道襯砌,又不影響前方的開挖作業。

中華工程公司水利工程處經理 傅賜榮:「會留土心,留這塊沒有挖,土心擋這個它的壓力,等我支堡,這個支撐,把它支撐起來時候,再做這個掛網噴凝土完的時候,這邊來講的話,這邊底下才會做一些修挖。」

由於地質脆弱,一旦怪手推進一小步,就要隨即進行隧道支撐,為此,工程人員得24小時輪班,毫無鬆懈的時候。然而,一個完美的工程,除了好的硬體,人員管理,也能找到亮點。

中華工程公司水利工程處經理 傅賜榮:「可以看得到就是說,這個是晶片,整個感應來講的話,就是進到洞內的話,都是靠這個晶片感應,所以說他進入到洞穴裡面,他很容易知道說,他在哪個位置點。」

傳統施工人員進入工地,都是將名牌翻面,卻無法詳細掌握位置。這個問題,物聯網技術就能解決,在安全帽裝上晶片,搭配指紋辨識確認身分,靠著隧道內的藍牙裝置感應晶片,就能掌握人員的即時位置。

阿姆坪防淤隧道,背負著還水於民的重責大任,也在國內的水利工程篇章中,留下歷史話題。

採訪撰稿 王以謙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婆媳相扶持 三代女力拚出頭
輔具庫房堆滿希望 把愛送達需要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