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電影熱映 中美對朝鮮戰爭的不同敘事
「抗美援朝」電影在中國重新高調推出,究竟要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
中國國慶期間上映的電影《長津湖》,作為中共建立100週年的賀禮片之一,被中國官方媒體稱為「戰爭電影巨制」,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史詩般地呈現了長津湖戰役」。
而外媒很多則給它貼上「宣傳片」的標籤。美國有線新聞CNN報道說,這一由中共宣傳部和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定制」的影片,在劇本、拍攝和影片宣傳方面都得到政府的「巨大支持」。
在中國,長津湖戰役作為中、美之間曾有過的一次正面軍事衝突似乎又走到了有必要大書特書的時候;然而在美國,這次戰役以及持續了三年的朝鮮戰爭卻有「被遺忘的戰爭」之名。
不同的敘事背後有怎樣的原因?
長津湖戰役基本情況
日期: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13日,歷時17天
地點: 朝鮮長津湖,英文將其稱為長津水庫(Chosin Reservoir)
交戰雙方: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約12萬人和美國陸戰第一師和美步兵第7師共約三萬人
傷亡情況:中央黨史出版社的《開國第一戰》記載「第十兵團戰鬥傷亡19202人,凍傷減員28954人,凍死1000餘人,凍傷後救治無效致亡者3000餘人,減員總數48156人」。但外界估計總損失介於4萬到8萬之間。
而據美國的統計,損失最大的是海軍陸戰第一師,在戰鬥中死亡4385人,7388人死於寒冷。
交戰雙方的傷亡人數都非常高,長津湖戰役因此被稱為朝鮮戰爭中「最悲慘可怕」的戰役。
戰爭之初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支持的朝鮮和美國支持的韓國以朝鮮半島北緯38度為分界線南北分治。
1950年6月,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發起對韓國的進攻,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迅速攻陷韓國首都漢城(當時的名稱),並在短短兩個月時間突進到韓國南部的釜山。
針對朝鮮單方面的行動,聯合國在蘇聯抵制的情況下於1950年的6月和7月通過了三個決議,先是宣佈朝鮮武裝進攻破壞了和平;繼而建議聯合國成員向韓國提供援助,反擊朝鮮武裝進攻恢復和平;在第三個決議中,聯合國要求成員國向美國領導的統一司令部提供協助,隨後組建了以美國軍隊為主、有16國軍隊參與的聯合國軍,力挺韓國軍隊反攻朝鮮。
這支聯合國軍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新西蘭、加拿大、法國、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共16個國家的作戰部隊及瑞典、印度、丹麥、挪威、意大利5個國家的醫療隊組成。同時聽令於聯合國軍指揮的還包括韓國軍隊。
9月中旬,在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General Douglas MacArthur)的指揮下,以美國軍隊為首的聯軍成功在仁川登陸。聯軍很快扭轉戰局,並乘勝北上,越過了三八線,向中朝邊境的鴨綠江挺進。
1950年10月,中國向朝鮮秘密發兵:「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但是,美國真的有進犯中國之意嗎?
幾十年來,中國官方一直的宣傳口徑是「抗美援朝戰爭不是中國人民要打的,而是美國當局強加給中國人民的」。
不過,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當時對戰局的預判曾有兩個時間點,一是他對美軍壓倒性優勢信心滿滿,曾向杜魯門總統(President Harry S. Truman)表示:將在11月下旬的感恩節之前讓朝鮮的「有組織抵抗徹底結束」;二是他曾在當年11月表示部隊將能在12月25日聖誕節之前回家。
1950年11月28日,美聯社曾經報道麥克阿瑟笑著向美國陸軍第九軍司令約翰·考爾特(John B. Coulter)說:「你跟士兵們講,只要到了(鴨綠)江邊就能回家了。我想明確說的是,他們都能回到家裏去吃聖誕大餐。」
中美敘事
最近幾年,美國與中國關係緊張之際,中國在國際間多次強調「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但是面對70年前的朝鮮戰爭,中國的官方敘事中卻一直迴避、甚至否認朝鮮戰爭中志願軍與聯合國軍作戰的事實,強調聯合國軍徒有虛名,是建立在美國的操縱之下。
朝鮮戰爭在中共百年歷史以及70多年建國歷史中都被視為重要事件,但敘事重點始終選擇中國角度,即強調這是一場「抗美援朝戰爭」。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國曾經製作過《上甘嶺》、《英雄兒女》、《奇襲》等多部以「抗美援朝」為主題的電影,也塑造過邱少雲、黃繼光等抗美援朝英雄人物。
作家魏巍以志願軍為中心的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還曾多年被列入中學語文課本。
隨著中美關係在1970年代恢復正常,以抗美援朝為主題的文藝作品鮮有出現,《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自2001年開始在大約20年的時間內不再是中學生課本中的內容。
2001年之前的1999年,中美達成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協議;2001年,在美國的支持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近年來中、美時常交惡,當年的許多抗美援朝老電影又不時出現在中央電視台的電影頻道中。這一現象彷彿成了中美關係的晴雨表。
本次《長津湖》電影公映之前的四年間,中、美關係在特朗普總統任期內急劇惡化,按照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說法,「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中,中美曾在朝鮮戰場上血腥對陣這一老題材,又有了新的政治用途。
2020年10月23日,在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曾讚頌抗美援朝戰爭是「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與中國方面大力宣揚「抗美援朝偉大勝利」相比,美國官方以及民間對朝鮮戰爭的記憶非常不同。
負責記載外交政策歷史的美國國務院歷史檔案局(The Office of the Historian)對朝鮮戰爭有如下的總結:
「朝鮮戰爭艱苦卓絶,在美國國內也不受歡迎。1951年底,雙方在北緯38度線上陷入膠著,衝突似乎讓人想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塹壕戰。美國公眾厭倦一場沒有勝利的戰爭,在談判也陷入僵局時厭倦情緒更甚。這種僵局削弱了公眾對(總統)杜魯門的支持,幫助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民望很高的戰爭英雄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將軍當選為總統。」
美國民間,朝鮮戰爭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錯誤的戰爭」、「需要汲取歷史教訓的戰爭」,等等。
以幫助公眾了解朝鮮戰爭歷史為宗旨的「朝鮮戰爭遺產基金會」(the Korean War Legacy Foundation)總結認為,美國社會和文化對朝鮮戰爭缺乏適當的承認和處理。「這是為什麼?因為美國人對戰爭感到厭倦。當年美國士兵從二戰中回國,決心組建家庭,過上正常生活。他們不想再重溫五年前經歷的戰爭恐怖。」
至於長津湖戰役本身,中國認定這是一次很有戰略意義的勝利,而美國也認為這是一次勝利大突圍。
《長津湖》電影在中國公映,讓「長津湖戰役」成為網絡上的熱門話題。
人們在熱議當年究竟雙方有多少軍人參戰、各有多少陣亡、戰爭如何殘酷慘烈、雙方實力如何懸殊等等話題之餘,也有人提問:戰爭片究竟應該歌頌戰爭還是反對戰爭? 渲染集體英雄主義的目的究竟是為了戰爭還是為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