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新生綠廊 催化桃園邁向智慧城
鐵路地下化從過去重視與周遭商圈的結合,到現在著重在綠色精神、綠色建築的導入從一重要的觀念轉變,更進一步從宏觀面來看,桃園身為北部的工、農業重鎮,配合建立地下化周遭的綠色廊帶出發,擴大到整個工、農業區的轉型,是打造台灣各縣市值得借鏡模範城市的一大機會。
前瞻智慧城的另一重點是,如何在員工層面落實ESG。企業需要以身作則,發揮現代企業家為善的精神,回饋社會,並讓員工完整的參與其中,ESG應該要產業化,企業不只是要看短期的利益,而是需要做出更長遠的ESG計畫,要符合永續的精神,就必須將目光放遠,在整個永續轉型的過程,努力挖掘屬於自身的商機,以提升競爭力。
針對桃園鐵路地下化廊帶的重大規畫,桃園市都市發展局局長江南志指出,通勤到雙北的交通問題,一直是桃園關注的議題,而鐵路地下化是桃園都市轉型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公共建設,該如何藉由整個建設來協助產業轉型,符合現今最新型態的淨零目標。
江南志提到,市長張善政相當重視這樣的轉型計畫,將桃園打造成不再是「以車為本」的城市,包含車站及廊帶周遭的規劃,都需要透過最前端的指引,從第一階段的目標:解決從桃園通勤到雙北的交通問題著手,一直到地下化廊帶周遭的工、農業區的轉型,最終目的是創造完善的產業園區,提供桃園地區的大學畢業生,能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江南志表示,國土永續發展是桃園未來的重心,將配合中央的桃苗大矽谷計畫,針對綠色廊帶計畫、國土計畫及陸地運輸計畫等一系列政策,進行整合,「110年所提出的國土計畫書,有些部分未考量完全,也較為零散,因此我們重新做工業區及農業區的釐清和規劃,將產業升級的部分納入。」期望利用完整的配套措施,達到邁向智慧城市的目標。
在建築能效方面,江南志強調,桃園已有完整的藍圖,目前已經要求在今年社宅的建築能效須達到1+(近零碳建築),並且將在2040年讓所有建築也進入1+的行列。
如何將ESG落實在員工層面,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經驗豐富,他在論壇與談時表示,在ESG成為顯學的時代,企業需要拿出當仁不讓的精神。以台灣房屋為例,近年來透過主理人計畫來訓練員工,培養淨零意識,「我們期望透過主理人的概念,來達到人才培育以及產業跨域合作的效果,進一步提升整體的永續成效。」
彭培業提到,ESG最終的目的是追求健康,並消除一切形式的貧窮。他從曾看過的BBC所做的社會實驗得到啟發,於是藉由主理人計畫,讓員工從買房一事學習財務管理,並以此作為基礎,讓員工能夠從客戶的角度來去做思考,「這樣做不僅符合ESG的精神,同時也達到淨零碳排的理念。」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彭培業說,因此為了因應銀髮海嘯,必須讓人看到我們居住的環境是乾淨的,進而發展出健康智慧園區的概念,針對每一世代的需求進行相關建設,最終期盼能夠邁向智慧建築的目標。
彭培業特別強調,在智慧養生宅的概念裡,像是隔熱砂漿、水回收等措施,不僅能讓銀髮族能活在新經濟的生活型態之下,更是為了讓下一代的年輕人有永續的概念,以符合健康的核心價值,「房仲業的本質是訊息產業,我們應該創造掌握前端的趨勢產業,好培養整個世代的淨零意識。」
KPMG安侯建業執行副總陳文正表示,KPMG在10年前,就針對ESG的部分成立相關部門。在現今的浪潮中,有來自倡議、環境及政策等各方的壓力,因此設定減碳的KPI成為各企業的重中之重。
據陳文正的觀察,針對碳排的範疇1-3,需要有不同的政策去應對,從企業責任、電力的使用,最後到智慧低碳城市的實行,尤其以桃園來說,這裡是運輸、物流、倉儲的國門,如何有效的減碳是整個產業都要思考的問題。
談到桃園ESG的成功案例時,陳文正特別點名友達的龍潭廠。他說,「友達龍潭廠能夠做到百分之百的水回收,相當不容易,希望能夠藉由這個新例當作開頭,成為業界的典範。」
後年即將徵收碳費頗受到企業關注,陳文正認為,若要從ESG的轉型過程中尋找商機,就需要先從重視品管開始做起。從整個場域的角度來看,桃園境內大約有1.2萬家工廠,工業產值達到4兆,如果能將智慧製造、運輸,乃至智慧城市的發展走向明確起來,建立綠色供應鏈,並以此作為核心發揮影響力,淨零減碳的的目標將指日可期。
陳文正最後強調,將減碳KPI、政策及金融作結合,不只是一個人的努力,而是需要全民動起來,凝聚向心力和目標,再從政策面和資金的角度來作驅動。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工商界關切能源政策 劉德音喊話 超前部署電力
工商社論》數位貨幣監管大突破 美國將立法規範「穩定幣」
海外交易熱 前11月複委託衝4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