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昔日被看扁!這間英國果昔品牌如何賺進百億營收,還成為正面影響力先知?

「慷慨可以改變世界。」這是近年來TED總裁Chris Anderson積極倡議的行動。在他的新書《慷慨的感染力》(Infectious Generosity)指出,猶太教與基督教有什一奉獻(Tithing)傳統,生活溫飽的人將收入的10%捐出來做善事;伊斯蘭教則是有天課(Zakat)教義,有錢人被要求每年捐贈財富的40分之1,也就是2.5%,給需要的人。Anderson呼籲,世界上有能力的人都應積極實踐這樣的情操。

成立於1999年的英國飲料品牌Innocent,是西方社會什一奉獻精神的實踐者。它在2004年成立慈善基金會,固定以公司每年利潤的10%作為基金會運作的經費。至今,Innocent累積捐贈的慈善金額總數高達1,700萬英鎊。

Innocent是我最喜歡的好事事業案例之一。它是當代好事事業發展的縮影,同時也是這類事業的參考範型。介紹Innocent這家公司的成立,通常會提到一段浪漫的故事。1998年,3位劍橋大學畢業生Richard Reed、Adam Balon、與Jon Wright對是否要辭職去創業感到猶豫。他們決定在一場周末音樂節慶活動上,邀請消費者喝了他們的果昔(smoothie)後,投票表決贊不贊成他們辭掉現在的工作,去開飲料公司?當活動結束時,消費者贊成辭職的票塞滿了票箱。

當時3位創辦人花了500英鎊買水果,賣掉1,000瓶果昔果汁。如今,Innocent的2022年營收高達4.261億英鎊,售出的蔬菜水果產品總數為13億份。

innocent smoothie 圖/innocent
innocent smoothie 圖/innocent

雖然現在Innocent的營運普遍得到外界肯定,但在創業初期完全是另一個情形:沒人願意投資它。為了紀念品牌10周年,Innocent以其品牌成長歷程出版一本《Innocent創業故事》(A Book About Innocent)。這段辛酸的經歷被寫進書中。

從概念發想開始,Innocent創辦人就秉持一個理念:他們不想要產品有任何人工添加物。也許在今日,這種堅持用天然食材的生產方式很天經地義。但20多年前,這種堅持被當作不切實際的營運模式。當時果汁產業採用的多為濃縮果汁的製程。

3位創辦人提出的創業計畫被政府、銀行、創投公司、新創社群全部拒絕。一名創投人士很不留情面地說,他們的投資計畫書糟透了,打0分。在一個有55個潛在投資人的場合,他們得到機會可以進行30分鐘提案簡報。這些投資人非常有經驗,1年投資項目超過1,000件。結果55位老練的投資客仍無意願投資Innocent。

創業要「更美好」,而非更獨特

就在準備放棄時,Innocent得到美國投資家Maurice Pinto的支持。Pinto答應3名創辦人,關於其所需的投資資金25萬英鎊,他自己會出資5萬英鎊,然後再邀他一起合作的其他5位夥伴共同負擔其餘資金。然而,這次他頭一遭被夥伴們回絕。

為遵守諾言,Pinto最終一個人拿出25萬英鎊。歷經15個月時間,Innocent終於得到足夠的經費創業。這段插曲已成為Pinto最津津樂道的事情。他每次都會炫耀Innocent是他最棒的投資。同時提醒沒跟他一起投資的朋友們,當時不該拒絕。

「更美好,而不是更獨特。」(Better, not different.)是《Innocent創業故事》提出的創業精神。我們在許多好事事業上經常可看到這種創業特質。這裡指的「美好」意涵,是為地球做出更多正面貢獻,驅動著好事事業商模的發展。

在20世紀末興起的體驗經濟趨勢帶動下,各行各業的經營者往往將創造產品的差異化,視為品牌發展的重要策略。經典著作《體驗經濟時代》(The Experience Economy)與《體驗真實》(Authenticity. What Consumers Really Want)的作者提出經濟萬有論(Theory of Everything)觀念,主張經濟價值的進化依循一個萬有定律:愈獨特,價值愈高。

這個主流觀念一直左右著許多事業的經營決策。它是眾多投資單位看不上眼Innocent創業計畫的原因,也是其他好事事業創業者常遇到的阻礙。面對永續發展課題,我們不能再盲目追求產品的獨特價值,現今更需要倡議的企業策略應為Innocent主張的「更美好,而非更獨特」的理念。

25年來,Innocent持續研發新產品、興建新廠房、開拓新市場。但,它更在乎如何貢獻讓地球與人類健康生存的美好影響力。根據其2022年《影響力報告書》,Innocent在全球共投資10,000家農場,93%其所採購的物資符合生態永續規範;50%的包裝是用循環再生方式製造;17%的飲品製造達到碳中和要求;74%供應商做到其人權政策的要求。Innocent承諾的使命是,在2040年達到零排碳目標、在2030年做到產品包裝皆使用循環再利用的材質。

正當國外的使命感經濟(the purpose economy)趨勢加速發展之際,多半的台灣經營者想的還是體驗價值、體驗行銷。企業經營者在看營運報表時,不要只在乎公司有多少品項?全球多少市場?產品多少市占率?作為一個為世代負責的企業,應該在意企業貢獻多少正面影響力。

延伸閱讀:吃危機長成台灣最大!AsiaYo從訂房網升級旅遊電商,收服日本星野集團下一步?

責任編輯:蘇柔瑋

更多報導
日本7-11陷併購危機!OK超商母公司捧1.5兆元迎娶,Seven & i 如何「1拆2」應戰?
Google涉非法壟斷!美司法部擬「1拆3」,訴請法院分拆Android、Chrome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