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外商出逃中?論大陸FDI的趨勢
近來傳出由於良率不佳,以致原本部分產能轉出到印度的蘋鏈再次轉回大陸。大陸媒體評論指出,雖然蘋果組從大陸向印度轉移的趨勢不變,但亦顯示全球製造業仍離不開「中國製造」。但與此同時,許多西方媒體、智庫指稱外商正在加速撤離大陸。在莫衷一是中,究竟外商如何看待投資大陸前景?其爭議點為何?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大陸FDI呈現金額下滑、家數增長趨勢
今年初,有西方媒體透過對大陸「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解讀,指稱2023年大陸外商投資金額大減82%、創下1993年來最低數字。對於這個看似外商幾近「全員出逃」的驚悚數據,有專家立即解釋這是對「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誤讀。且從官方數據來看,2023年大陸外商直接投資(FDI)金額雖然衰退,但僅為8%而非媒體所稱的82%,且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仍同比增長39.7%。
但不可諱言,大陸FDI的確呈現金額下滑趨勢:今年前八個月大陸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雖然年增11.5%,但金額年減31.5%。外商直接投資包括股本投資、利潤再投資、公司內借貸等三個部分。大陸學者指出,大陸FDI衰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元加息、境內外利差加大,以致外商將利潤匯回及對外償債,新增股本投資增速放緩。
■大陸FDI動能趨緩的結構性因素
除上述原因,外商投資大陸動能趨緩的結構性因素,包括:
一、美國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以國家安全為名,從歐巴馬、川普到拜登政府,分別透過市場、高額關稅,以及政策激勵等方式,推動製造業回流以「再工業化」。其結果是促使全球電動汽車、半導體,以及戰略性關鍵礦產等產業鏈回流,而大陸是最主要的回流來源地。
二、「去風險化」下的近岸、友岸外包。雖然歐美國家多次重申不脫鉤,但仍推動包括減少投資、替代關鍵材料、進行科技封鎖的對陸「去風險化」戰略。因此,形成以墨西哥、加拿大為主的近岸外包,以及以亞太地區越南、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為主的友岸外包。
三、大陸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由於產業經濟政策的轉向、人口結構和素質的改變,大陸當局一方面減少低附加價值、高污染、高耗能等「兩高一資」產業的投資;另一方面,擴大服務業的開放與准入,以調整產業結構。舉例來說,2005年外商投資大陸約60%集中在製造業,但2023年外商投資大陸製造業就下滑到27.9%,然而高技術製造業同比增長6.5%。此外,今年前八個月,外商投資製造業、服務業占實際利用外資比重,分別約為28.2%、69.3%;和過去大陸的FDI結構已有極大的不同。
■大陸FDI前景將取決其「內循環」能量的釋放
除了上述結構性因素,大陸當局認為,投資環境還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現代化市場體系仍未完善。大陸目前仍存在市場激勵不足、要素流動不暢、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觀經濟活力不強等市場體系不健全、市場發育不充分等問題;二是營商環境法治化仍待加強。大陸雖然近年來已通過並修訂諸多針對鼓勵、保護外商投資的法令,但在法令的進一步完善、執法的公平,以及監管的合理性等方面,仍需要進一步保障;三是國際化程度仍不足。大陸目前國內制度規則與國際接軌仍不足,仍需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與此同時,對外商來說,關鍵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採購等國民待遇。
基於上述認識,大陸當局一再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愈開愈大」,陸續提出各種吸引外商政策,主要包括:一、減少外商投資項目限制,並增加鼓勵外商投資產業項目的「一減一增」;二、進一步放寬外商投資上市公司的限制;三、營造更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投資環境。事實上,自今年11月起,大陸在製造業領域的限制項目可說將「清零」;且大陸當局強調,未來將在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且將進一步提供外商更多國民待遇。
然而,大陸當局希望的是,藉由外商投資以期能補鏈、強鏈、穩鏈;但外商希望藉由投資進入大陸市場。換言之,大陸著重在生產面,外商則著重在消費面。大陸當局已察覺到這樣的趨勢,因此施政主軸由去年的「投資中國」、轉向至今年的「消費促進」。由此可以推測,在地緣政治衝突短期難解的大前提下,基於關稅等風險,以外銷歐美為主的大陸FDI勢必受到影響;但若大陸潛在的「內循環」能量能夠進一步的釋放,大陸的FDI,將仍擁有相當的發展前景!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惠譽看人民幣 明年貶至6.7元
大成大手筆 大陸蚌埠建新廠
寧德時代 最大鋰電池基地投產 福鼎廠逾人民幣千億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