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台灣企業全球布局與產業控股趨勢

企業彼此之間合作,其實存在多種型式,以鴻海和國巨為例,就是先策略聯盟,再成立合資公司,另外再搭配策略性投資,藉此進入半導體新產業。圖/本報資料照片
企業彼此之間合作,其實存在多種型式,以鴻海和國巨為例,就是先策略聯盟,再成立合資公司,另外再搭配策略性投資,藉此進入半導體新產業。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於2009年成立,至今已有15年時間,我是創會理事長,現在已到第八任。另外「台灣產業控股公司協會」成立於2019年,至今也有五年時間,我也擔任該協會理事。最近由於台灣產業整合趨勢,兩個協會日前聚會,探討策略聯盟。

台灣企業正興起新一波全球布局與併購投資熱潮,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基於地緣政治,全球供應鏈正在重組,強迫台灣企業走向世界,包括美國、東南亞、日本、印度等國;其次,新科技快速發展,導致企業必須透過併購布局新領域;再者,全球產業走向「生態系模式」,形成不同聯盟,相關成員透過兼併收購、尋求策略合作夥伴;最後,由於西方國家抵制中國,全球企業對台灣企業,具有高度合作意願。

■世局多變與科技日興,產業整合轉型勢在必行

全球企業近年掀起大規模重組,HP和IBM都拆成兩家公司,嬌生分拆消費者保健業務,Kraft分拆零食業務。最激進的是上世紀美國最佳企業GE,拆成三家公司後、終於起死回生,GE航太已上市。

說到產業控股公司,代表者是大聯大,該公司董事長黃偉祥也是台灣產業控股公司協會發起人。大聯大成功樹立產業控股典範,結合六家IC通路公司,企業前台業務獨立、後台資源整合。但至今台灣產業控股公司數量仍不多,其中有一些性質屬於投資控股公司,綜效不大,檢討原因,可能在於不習慣整合,以及整合後融合存在諸多挑戰。

產業控股跟併購不一樣之處在於,被併購後會失去主導權,但在產業控股公司架構下,各子公司享有一定獨立運作空間,因此運作更為靈活,不過限制是產業定義。

廣告

台灣產業正面臨轉型,許多企業需要跨界進入新領域,因此不再侷限單一產業。因此,曾任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的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提出「大艦隊」模式,即一個企業透過不同部門,分別進行資源整合,而且講求速度,以投資參股為主,雙方達成一定融合後、再考慮整併,一些大型企業集團如鴻海也採用類似模式。

由於台灣企業興起新全球化運動,有規模才有國際話語權,因此產業整合重新受到關注。此外,全世界供應鏈裂解再重組,特別是紅色供應鏈崛起,也促使部分失去競爭力台企思考如何退場。

中美地緣政治角力下,許多外資企業看到台灣的價值,特別是在新一波半導體和人工智慧(AI)產業爆發後,台灣供應鏈扮演重要角色,需要打群架。有鑑於此,未來即使沒有產業控股公司,也會有更多「虛擬垂直整合」聯盟出現。

企業彼此之間合作,其實存在多種型式,併購只是其一,另外還有策略性投資(少數股權參股)、合資、分割子公司再合併、交叉持股、以及沒有股權投資的業務聯盟。以鴻海和國巨為例,就是先策略聯盟,再成立合資公司,另外再搭配策略性投資,藉此進入半導體新產業。

■十年磨一劍的輝達是「生態系資源整合」最佳示範

全球最新趨勢是「生態系資源整合」,輝達(NVIDIA)就是最好例子,不只銷售AI晶片或AI伺服器,還延伸到雲計算解決方案、人形機器人、以及各種智慧應用的產業如醫療。這等於是打造未來AI新世界,必定會有很多筆交易,同時需要產、官、學、研整體資源配套。

世界正在重塑,透過地緣政治、科技創新與產業整合,企業集團會先重組,然後再整合外部資源,也可能形成特定的產業平台。企業操作要靈活,不要先急著成立產業控股公司,可以先策略聯盟,再逐漸透過合資及參股,從業務合作到股權合作,最後再成立產業控股公司、或彼此合併收購。實質重於形式,綜效才是關鍵。

在重組過程中,上市公司並非是最佳平台,私人公司形式操作會更靈活。「私募股權基金」(PE)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台灣過去一直沒有形成私募股權基金的環境,不像新加坡有淡馬錫等國家主權基金。目前政府主管機關對PE政策,特別是保險資金的運用,允許投資於「5+2」基礎建設,但未來供應鏈及產業重組,也會有潛在需求。

■產業基金將更普遍,成為企業整併前的過渡工具

我對於未來趨勢,有以下幾點預測:第一、企業會加速跨領域、跨產業布局;第二、台灣企業會積極走出去,在海外尋找投資併購機會;第三、AI將徹底改變產業生態,促使台灣企業走向「AI+」布局,打造智慧生態系;第四、未來是生態系與生態系的競爭,企業如果不想選邊站,就需重組;第五、供應鏈重組及ESG嚴格要求,將帶動新一波產業整併;第六、產業基金會更普遍,成為企業整併前的過渡工具。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明年Q4龍潭廠正式啟動
工商界關切能源政策 劉德音喊話 超前部署電力
15檔投顧點將 拚金牛甩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