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習普會的三個維度:戰略利益、肢體語言與「和平使者」

習近平訪問莫斯科,時機不同尋常——

  • 一方面,俄烏戰爭已經超過一年,開戰之初外界推測雙方實力懸殊,俄羅斯可很快取勝,但在膠著中,俄在戰場上一度顯露敗相;

  • 另一方面,習近平在去年開啟第三任期後,在外交上異常活躍,不僅不再「韜光養晦」,甚至還當起「和平使者」,撮合沙特與伊朗重新建交,似乎有意攜此勢能促成俄烏停火。

這次訪問,心態也不同尋常——

  • 普京雖然在戰場上只面對烏克蘭軍隊,但實際上幾乎與整個西方世界為敵,經濟制裁下還要負擔沉重的軍費開支,曾經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甚至開始借助伊朗提供軍事裝備;

  • 另一邊,去年二月西方國家紛紛抵制北京冬奧會,普京親身前往,與習近平高調確認了雙邊友好的關係,回國不久就入侵烏克蘭,之後各種渠道的信息顯示,中國對此「震驚而尷尬」,並在G20峰會上隱晦地譴責俄羅斯。

這次不同尋常的訪問已經結束,對於中文讀者而言,西方如何看待這次訪問?更重要的是,接下來的俄烏局勢是否會隨之改變?BBC中文綜合各方報道、西方智庫,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試圖回答上述問題。

訪問本身體現中國對俄支持

對於西方觀察者而言,習近平能夠成行本身,就在「展現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

這並不奇怪,普京和習近平過去十年交往頻密,他們有著相似的世界觀,都擁護多極世界的理念。會談結束後,在莫斯科的街邊,習近平道別時說,「這也真是百年變局之一部分,我們共同來推動。」這句話被西方媒體廣為報道,成為他們友誼的最新證據。

隨著戰事膠著,莫斯科對北京的依賴愈發嚴重,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亞歷山大·加布耶夫認為,無論是俄羅斯國內政治,還是外交、經濟政策,都圍繞著戰爭展開,當俄羅斯癡迷於摧毀烏克蘭,他需要武器、資金和一條經濟命脈。

儘管中國沒有在戰爭爆發後旗幟鮮明地選邊站隊,但也沒有響應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同時加大對俄羅斯能源的購買力度。

習近平(左)與普京(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宴會上祝酒(21/3/2023)
習近平稱,中俄關係「對世界格局和人類前途命運至關重要」。

「中國通過這次訪問,鞏固了中俄同盟。而在未來中美競爭會加劇,並將劃分勢力範圍,中國屆時將需要這一同盟關係。」新南威爾士大學政治和國際關係高級講師科羅廖夫(Alexander Korolev)向BBC中文介紹,這次訪問前,剛剛召開美英澳三邊安全協議(AUKUS)會議,由美國(US)領導,澳大利亞(AU)和英國(UK)參與的軍事外交安全同盟,這個會議明確發展核潛艇是為了遏制中國威脅。

「這使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位置極不穩定,從而需要鞏固與俄羅斯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科羅廖夫認為,此外對中國還有很多好處,在戰略上美國有能力封鎖馬六甲海峽,而中國可以借助俄羅斯避開馬六甲,獲得安全的陸路能源、軍事技術、農產品等資源的供給線。

這是一次各取所需的會談,在很多議題上兩位領導人可以一拍即合,尤其在促進經貿合作上,但實際上兩國關係也並非去年所聲稱的「不設上限」。實際上,在雙方高調宣佈「不設上限」後僅僅幾周,中俄就遇到了雙方關係的「上限」——中國沒有向俄羅斯提供致命武器,儘管美國稱中國至少考慮過;此外,在普京做出核威脅後,中國也不點名地批評了這一行徑。

換言之,北京的態度是,兩國合作需求再強烈,但利益衝突時,不好意思,中國優先。

俄羅斯當然明白這一點,最近一期俄羅斯國家電視台的政論節目中,少見地直截了當地表達出來。俄軍事專家米哈伊爾·霍達列諾克 (Mikhail Khodarenok) 說,「在習主席訪問莫斯科之前,我們的一些專家過於興奮,甚至興高采烈,但中國只能有一個盟友:中國自己。中國只能有一套利益:親中國的利益。中國的外交政策完全沒有利他主義。」

「中國將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俄羅斯一直是烏克蘭戰爭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中國問題高級研究員於潔向BBC表示,中國的外交政策始終由利益而非價值觀決定。即使中俄關係,也主要基於對美國霸權的共同不滿。近年來,通過深化雙邊合作,它們已經擁有了可以制衡美國的大國地位。

「習近平此行的目標是維持與俄羅斯的現狀,而不是進一步靠攏,或為新的合作鋪道。」於潔稱。

肢體語言展現中俄力量失衡

相比以往,中俄關係也並非看上去那樣等量齊觀——在打仗的是俄羅斯,被西方孤立的是俄羅斯,而俄羅斯的經濟規模僅為中國的十分之一。

西方從官方到媒體都由此認為,中國政府對俄羅斯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頗為有趣的一個觀察視角是肢體語言。

總部設在新加坡的Influence Solutions公司董事總經理梁凱倫(Karen Leong,音譯)告訴路透社,習近平在伸手與普京握手的一瞬間搶先一步,表明「儘管他是訪問莫斯科的人,但他是將在雙方關係中起主導作用的人」。

習近平與普京
兩人的肢體語言也在傳達信息。

澳大利亞墨爾本的肢體語言和領導行為專家路易絲·馬勒也持類似觀點,他指出,習近平將自己的手放在普京的手上面,這可能表明在交流中的主導地位。

當他們坐在一起通過翻譯進行禮貌性交流,互相問候「親愛的朋友」時,馬勒說,普京耷拉著腦袋,抖動著腿,握緊拳頭,看著地板,暗示著潛在的焦躁。坐在旁邊的習近平則顯得「沉穩而自信」。

梁凱倫也注意到普京的抖動,與外在的輕鬆舉止形成對比。「如果你把它與習近平放在一起,習近平是一個沉著的政治家,很威嚴,有很好的眼神交流,他(習近平)看普京,就像一個大哥哥看著自己年輕的伙伴。」70歲的普京實際上比習近平大幾個月,而且執政時間是習近平的兩倍多。

梁凱倫說,不過習近平坐下來的時候異常頻繁地眨眼,表明他也感受到了一些壓力。

韓國身體語言實驗室主任金馨熙(Kim Hyung-hee,音譯)表示,兩人握手時緊握的程度,以及兩人試圖避免目光接觸,都在表明這份關係對兩人來說都有很強的利害牽扯其中。「他們對這次會面有很高的期望。你可以看到現場的緊張氣氛——於是你知道,政治中沒有真正的朋友。」

「和平使者」,還要畫個問號

不容忽視的是,習近平帶著另一場重大外交勝利的勢能而來。不久前,在北京的撮合下,勢同水火的中東兩個強國沙特和伊朗,恢復外交關係。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奉行「韜光養晦」的策略,在對外關係中,更傾向於經貿往來,而非政治或外交上的利益交換,面對幾乎所有區域紛爭,幾乎都盡可能地置身事外,即便是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

沙特和伊朗恢復關係,背後不可忽視的是中國對伊朗的影響力,而如上所述中國對俄羅斯也同樣有不小的影響力。這讓西方觀察者們不得不至少考慮這樣一種可能性——中國在訪問莫斯科後是否能促成俄烏停火。

中國在明面上也是這樣呼籲的,它提出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12點立場」,但其中並沒有具體要求俄羅斯從烏克蘭撤軍。有觀點就此認為,中國的中立站位是幌子,因為俄烏繼續戰爭才符合中國利益——一方面一個軍事實力強悍的鄰國被不斷削弱,另一方面敵視自己的西方國家的資源也在戰爭中被吞噬。

不過,和平對中國也有好處,但前提必須是中國促成的。如果在中國的斡旋或施壓下,達成俄烏停火,甚至俄羅斯撤軍,再加上此前的沙伊和解,將為習近平加冕「和平使者」的稱號,將有助於提振他日漸負面的國際形象。

但「和平使者」沒那麼好當。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中國問題高級研究員於潔分析,普京和習近平會談結束,對於北京在烏克蘭的「和平計劃」的下一步行動,似乎沒有達成一致。

從字裏行間可以分析,習近平稱他與普京的會談是「友好、坦誠和開放」的,暗示北京和莫斯科之間可能仍存在一些分歧。

至於普京,他表示,「只要西方和基輔凖備好,中國和平計劃的許多條款都可以作為解決烏克蘭衝突的基礎」——俄羅斯總統非常清楚,西方和基輔集體還沒有凖備好接受這個提議。

值得一提的是,習近平訪俄期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突然訪問烏克蘭,這給前者帶來不小壓力。如果中國提出的和平建議沒有任何結果,那麼將不可避免地要與這位也試圖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的東亞領導人進行比較。

問題的答案正在徐徐展開,下一個觀察節點是習近平與澤連斯基是否會通電話,自俄羅斯入侵開始以來,兩人一直沒有說話。美國的官方態度則比較複雜,一方面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表示,「如果他們兩人會談,那將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另一方面又對中國的「12點和平方案」不屑一顧,稱現在停火將鎖定俄羅斯已佔領領土的成果,另一方面還給普京更多時間重整軍隊。

於潔進一步解釋中國面臨的複雜形勢——俄烏戰爭使西方國家多年來罕見地團結,同時中美關係跌入谷底,中國不得不考慮如何避免疏遠自己最大的貿易伙伴歐盟,因此中國竭力避免明確表態。說到底,這場戰爭不是中國的戰爭,而習近平與澤連斯基的潛在通話,可能是維持這種微妙平衡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