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薪資中位數變化史
政府每月發布的薪資數字,常被批:「哪有這麼多?」然而這並非統計部門造假,而是平均數的本質使然。平均數的本質是什麼?就是容易被極端值牽著鼻子走。為此,自2016年起政府開始公布薪資中位數,中位數不受極端值影響,較接近一般人的感覺,例如前年平均年薪69萬,中位數只有51萬。
薪資中位數雖好,但一年只公布一次,落後太久,加以每月給大家的資料仍是平均數,因此中位數的出現並未平息民怨。除非月月公布中位數,否則民眾會一直質疑下去。
然而,薪資中位數來自大數據,而大數據的應用向以年資料為主,例如綜所稅檔的所得分配,大專畢業生就業狀況、初任人員薪資、財富分配、國富統計皆年資料,想循勞退月資料來編薪資中位數,談何容易。
兩難之間,主計總處自6月起以既有的調查資料創編「場所面薪資分布統計」,資料顯示有68%的受僱員工在平均月薪不到5萬元的職場工作,由於這段文字經常被領會成「68%的人月薪不到5萬」,雖然語意沒差太多,但主計總處認為不夠準確,由於薪資分布統計已不可或缺,如果捨棄「場所面薪資分布統計」,那要用什麼來替代?左思右想,只能讓薪資中位數在每個月出現,然而這也是個難題,在多方協調排除萬難後,終於拍板自今年9月起,月月發布薪資中位數。
前國勢普查處長黃吉實於2015年退休前曾和筆者聊及薪資統計,他表示,薪資中位數的預備工作已就緒,未來每半年會發布一次,好讓民眾知道自己的薪資排序。然而,由於資料取得不易,後來只能一年發布一次,沒想到,9月起竟能月月公布薪資中位數,每三個月還會公布十等分位統計,薪資分配統計忽然豐富起來,此景堪稱是1973年有薪資統計以來的最大突破。
如此說來,月月都有薪資中位數了,現行每年公布一次的薪資中位數,還有必要存在嗎?有必要,因為每月公布的薪資中位數是取自勞退,所估得的是「經常性薪資中位數」,而自2016年以來,每年發布一次的薪資中位數是取自綜所稅檔,所估得的是「總薪資中位數」,兩者內涵不盡相同,不久的將來,薪資中位數將琳瑯滿目,俯拾皆是,民眾對薪資統計的嘲諷,也該隨風而逝了。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欣興董座:載板樂觀到2026
海外交易熱 前11月複委託衝4兆
太陽光電、離岸風電 雙延宕 連2年未達標 明年挑戰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