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維-一杯茶的故事與專家直覺

學生時很喜歡「志文出版社」發行的《禪的故事101則》書中第一則故事〈一杯茶〉,這變成我教書時常講的故事。南隱是日本的一位禪師。一天有位大學教授來向他問禪,他只以茶相待。他將茶注入這位來賓的杯中,直到杯滿,而後又繼續注入。教授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息地溢出,直到不能再沉默了,終於說:「已經漫出來了,不要再倒了!」「你就像這隻杯子一樣」南隱道,「裡面裝滿了你自己的想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

講這故事給學生聽後,我會問:「你同意它的涵義嗎?」大部分同學認同故事的涵義,他們強調不要有成見才能順利吸收新知識。其實我不喜歡它的涵義,主要是讀書的目的不是在腦袋中填塞很多凌亂知識,讓大腦騰不出空間來接受新知識;讀書是訓練思維能力讓判斷的速度與正確性愈來愈高,也就是「訓練專家直覺」。

例如,很多經濟學家和經濟系學生被說服且相信,經濟學是一種很棒的看世界方式。精熟經濟學可訓練專家直覺以節省決策成本,並讓我們看世界的方式與能力,又快又狠又準。但隨著知識的增長,我漸漸了解專家直覺要有用,須滿足三個條件:「一個很規則可以被預測的環境背景」、「一套正確的理論或看世界方法」和「從長久的練習中可習得這些規律的特性」。當三個條件都滿足時的直覺就是一種正確專家直覺。

西洋棋、橋牌和撲克牌提供統計上足夠的規律,醫生、護士、運動員和消防隊員面對複雜但基本上有秩序的情境;相反的,股票經紀人或政治學家是處於長期預測很困難的環境中,他們的預測失敗反映他們嘗試想預測一件基本上不可預測的事。對一位經濟學家來說,滿足第三個條件是很容易的,因為要訓練一位素養良好的經濟學家,通常要經過四年經濟學或數學的本科生訓練,然後要再經過四到八年的研究所碩士和博士班的磨練,接下來可能要歷經四到八年的助理教授的考驗,才能成為一位拿到長聘資格的副教授。

廣告

這個時候,一位經濟學家應該已滿足第三個「從長久的練習中習得這些規律的特性」的條件。一位訓練有素的經濟學家是否能具有正確的專家直覺的關鍵會是前兩個條件能否滿足。不幸地是,在很大的範圍內,我認為這兩個條件能否滿足的答案都是值得懷疑的。

關於第一個條件是有爭議的,如倫敦商學院的約翰凱(John Kay)曾諷刺說: 「經濟觀測學家或多或少都會在同一個時間說些同樣的話,而且其一致程度相當驚人,他們的言論幾乎都是錯誤的。在史上最嚴重的1929年10月股票大崩盤發生前一個星期,耶魯大學的費雪(Irving Fisher,可能是當代最優秀的美國經濟學家)指出,美國經濟己經達到『永不會再改變的高點』。但是三年之後,美國國民所得的降幅超過百分之五十,而沒有任何一個經濟學家能預料到這種情況。」

在一個很難預測的環境去怪罪他人不能預測正確是不對的。然而,怪罪專業人士卻很公平,在一個很難預測的環境宣稱自己有正確的直覺,最多只是自我妄想,有時候可能是說謊。關於第二個條件,經濟學則是一門受盡譏諷的學科,是一門公然主張模型假設可以不切實際而只要能對預期手頭邊的問題有幫助就可接受的理論,這其實是和占星術和相命術等的主張沒有太大差異的理論體系。

關於為何經濟學主流選擇理論無疑是錯誤的,可參考《極大化總效用理論的世界觀:一種國王新衣等級的理論》一書的詳細說明。因此,若想要投入一生的黃金歲月利用經濟學來磨練專家直覺,要特別小心,要記住柏拉圖曾提醒我們「買知識是遠比買食物或酒要危險呢!」也或許,身為一位經濟學家,應該贊成而不是反對〈一杯茶〉的故事涵義。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聯茂需求喊燒 2022季季旺
2022財稅四新制 綜所稅最有感
惠譽看人民幣 明年貶至6.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