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營收月月增 長榮航總座孫嘉明:第二季營收高於第一季、第三季也維持高檔

長榮航(2618)今(31)日舉行法說會。總經理孫嘉明表示,以第二季來看客運營收5月比4月高,6月又比5月高,第二季客運收入會高於第一季,第三季也會維持高檔;貨運部分,現在努力進行貨物調配,要讓重量、營收極大化,長程線有信心可充分使用艙位,也會爭取亞洲區間貨物。

長榮航31日召開法說會,總經理孫嘉明(左二)認為,今年票價趨勢將維持高檔。(圖/記者呂俊儀攝)
長榮航31日召開法說會,總經理孫嘉明(左二)認為,今年票價趨勢將維持高檔。(圖/記者呂俊儀攝)

從訂位率來看,目前即將進入暑假,孫嘉明認為,暑假是傳統旅遊旺季,需求原本就強,疫情後航網恢復超乎疫情前水準,航網旅客會持續增加。

他近一步說,依觀光局統計,台灣旅客還沒恢復到疫情前水準,或許經過半年觀望後,應會有更多旅客在暑假出遊,甚至暑假前已出遊旅客,暑假也還會再出遊,整暑假定位長程航線達九成以上,日、韓定位應也會回到八成以上,亞洲區間泰國、越南等也會八成以上,比較落後的則是大陸地區,要看兩岸對旅遊後需開放腳步,港澳則也會維持七成。

對於法人關心票價問題,孫嘉明解釋,票價考慮因素主要是成本,疫情後世界各地有通膨,機場資源也有限,成本也漲,人力也漲,油價也在相對高檔,此外,不管海運、航空運價飆高,也都是供需問題,票價趨勢應還會維持高檔。

航班恢復狀況,孫嘉明也指出,第三季航次數將恢復到81%,第四季會達84%,因有些窄體機退出,部分恢復航線用寬體機經營,整個客運運能下半年比2019年增加2%。他也透露,今年持續有787-10引進,目前規劃8月中會調派兩架該型飛機到松山機場營運,經營羽田與虹橋航點,主要考量國人喜愛赴日,加上台商上海有搭機需求。

廣告

另外,貨運運價方面,孫嘉明認為,航空貨運跟疫情前比顯著滑落,但第一季與第二季貨運收入仍比2019年高,並坦言,終端市場需求不好,很多客機陸續恢復,供給增加,競爭激烈。他強調,對公司貨運部門來講,最重要的進行貨的調配,讓重量、營收極大化,長程線有信心可充分使用艙位,也會爭取亞洲區間貨物。

至於,新的航空公司開航影響,孫嘉明先笑稱「把華航放在哪?」,並強調,有飛機開航點、航線不難,難的是航網,主要機場都有時間帶的困難,時間帶使用有規則,如歐盟要使用八成才保留,但疫情後各家航空公司陸續拿回時間帶,新航空公司要建立航往需要一段時間,對長榮航沒有影響。

針對市況,長榮航企劃副總廖至維分析,以IATA等資料來看,全球市場客運將在2024年恢復疫情前規模,但個區域恢復力道不一,其中北美航空公司今年已回到疫情前水準,中東與歐洲業者估明年復原,重回常態成長軌跡,亞太地區則明顯落後,尤其台、日、韓、中港在末段班。

他認為,復原情況除各航空公司策略、規模、航線、網路差異,最重要因素仍是政府防疫政策前瞻性與積極度,如歐美早早接受與病毒共存事實,依規劃與相關指標開放,亞洲的新加坡也嘗試開放,中東也是,最近新加玻航空、阿聯酋航空、土耳其航空財報顯示在政府支持下取得先機,且創下獲利新高,讓同業相當佩服與羨慕。

貨運部分,過去因客機大減與需求爆量雙重利多,有兩年大多頭,尤其運價漲幅相當驚人,貨運營收創新高,但隨解封疫情消散,客運復甦反彈,艙位供給增加,但「行船又遇頂頭風」,貨運運能增加又出現經濟成長趨緩、通膨、終端需求不振因素,貨運價量齊跌不可避免,但貨運整體表現仍優於以前,首季下行趨勢已經收斂。

另外,法人關心ESG議題,孫嘉明介紹,公司目標2050年淨零,這目標也有設定,主要以飛行及地面兩大主軸,規劃短中長期減碳目標,2025年用2%永續航空燃油(SAF),地面則為10%再生能源,2035年10%為SAF,50%為再生能源。他直言,現在最大問題是SFA供應不足,因爲航空公司問油公司有多少SFA,但油公司反想了解航空公司有多少需求,形成雞生蛋,蛋生雞問題,不過,後續也會跟供應商洽談。

長榮航第一季營收444.26億元,年增47.6%,歸屬母公司淨利44.98億元,年增34.3%,每股稅後盈餘0.84元。財務副總蔡大煒也說明成本結構,第一季燃油占比達34%,主因燃油均價為每桶110.69美元,年增16%,用尤達350萬桶,採購成本130.59億元,年增77%,首季未有燃油避險部位,另成本較高第二大為用人成本占18%。

延伸閱讀

Computex也拚異業合作搶目光 長榮航+金士頓搶精準行銷、明基+鬍鬚張造科技概念店

長榮航股東會通過配息0.8元、順利改選董監 總座孫嘉明:近兩月票價平均漲50%高於預期

長榮航再攜手新北辦「天際影展」 林寶水:航班已恢復八成「讓得獎影片飛向全世界航點」

  • Yahoo財經特派記者 呂俊儀:資深財經媒體工作者,曾任採訪團隊主管,專訪過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也歷經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退休記者會等大事件,堅持產出最專業、富有洞見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