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稱設台灣代表處是「外交錯誤」立陶宛與台關係、歷史背景、外交路線一次看

立陶宛過去與台灣關係友好,但今(2024)年10月結束國會大選,反對黨社會民主黨勝出後,準總理帕魯克斯直言,允許以「台灣」名義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是「重大的外交錯誤」,將推動恢復與中國的外交關係,引發各界關注。究竟立陶宛是什麼樣的國家?立陶宛與台灣關係如何?立陶宛大選後改變了什麼?為何過去挺台,如今卻「變心」?Yahoo奇摩新聞編輯室帶您了解!

相關新聞》立陶宛代表處恐遭更名?林佳龍:努力溝通、立台中關係非零和

Lithuania, Vilnius, Didzioji Street, pedestrians
立陶宛雖為東歐的小國家,但歷史悠久,首都維爾紐斯是歐洲最大的古城。16世紀立陶宛曾與波蘭共同組成聯邦,一躍成為歐洲強國。(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Walter Bibikow via Getty Images)

立陶宛在哪裡?首都為何?是個怎樣的國家?

立陶宛位於歐洲東北部,首都為維爾紐斯,與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並稱為波羅的海三國。
立陶宛位於歐洲東北部,首都為維爾紐斯,與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並稱為波羅的海三國。 (Getty Images/iStockphoto)

立陶宛(Lithuania)位於歐洲東北部,首都為維爾紐斯(Vilnius),與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並稱為波羅的海三小國;國土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92萬人。立陶宛的氣候介於溫帶大陸性與溫帶海洋性之間,冬季較長、雨雪多,夏季則舒適涼爽。首都維爾紐斯內有大大小小的教堂,和各種巴洛克式、哥德式、文藝復興的建築,街道寬廣、風景優美,是個適合放鬆旅遊的好去處。

立陶宛雖為東歐的小國家,但歷史悠久,首都維爾紐斯是歐洲最大的古城。16世紀立陶宛曾與波蘭共同組成聯邦,一躍成為歐洲強國。但在長期對外戰爭後國力衰退,18世紀更遭到他國不斷瓜分,最後被納進沙俄版圖,後被德意志與蘇聯不斷搶奪。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立陶宛被德意志帝國占領,1939年轉而被蘇聯占領後,到了1941年德蘇戰爭再度被德軍拿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被蘇聯併吞,最後在1990年立陶宛終於宣布獨立,不過直到1991年才被蘇聯承認。

鑒於與蘇聯的歷史淵源,立陶宛逐漸走向親美並反俄、反中的外交路線。2021年5月時,立陶宛證實退出2012年加入的中國與中歐、東歐國家跨區域合作機制「17+1」,並直指17+1幾乎沒有帶來好處,呼籲他國跟進退出,引發中方不滿。

立陶宛台灣關係如何?立陶宛啤酒發生什麼事?

過去,立陶宛與台灣的關係相當緊密。從2021年立陶宛捐疫苗給台灣、以台灣之名設立駐立陶宛代表處,2022年立陶宛於WHA上替台灣發聲,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在台設立立陶宛貿易代表處等,台灣還曾掀起一陣購買立陶宛啤酒的熱潮,都可以看出兩國過去友好的情誼。

立陶宛兩度捐贈AZ疫苗 立陶宛:熱愛自由的人應互相照顧

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嚴峻,立陶宛政府6月及9月兩度捐贈AZ疫苗給台灣。儘管捐贈數量不多,但立陶宛是個人口不到300萬的東歐小國,願意對外廣捐疫苗,甚至捐給台灣為數最多,已是釋出極大的善意。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當時發文表示,很驕傲能與台灣民眾團結抗疫,直言「愛好自由的人應相互關照」。時任台灣總統蔡英文隨後也發文表達感謝。

立陶宛設台灣代表處 中方召回大使、斷貨運鐵路、外交降為「代辦級」

2021年7月20日,我國與立陶宛議定,成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11月18日正式掛牌運作。這是台灣首次在非邦交國家,以「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名稱設處的館處,因此被視為一種外交勝利。

然而,立陶宛此舉觸怒中國,中國不惜召回駐立陶宛大使,還中斷兩國間的鐵路貨物運輸。11月21日,中國外交部聲明,立陶宛公然在國際上製造「一中一台」,背棄建交公報中的政治承諾,宣布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此事延續至今,是否將「台灣」代表處改名為「台北」代表處,已成為立陶宛政壇辯論的議題之一。

*註:代辦級是一種較低層級的外交代表,位階低於大使與公使,但職權相同。

經貿施壓 立陶宛啤酒中國砍單、台灣買爆

立陶宛挺台,除了遭中國外交制裁,貨物進口中國也處處碰壁。最明顯的例子是,該國著名的啤酒大廠沃福斯(Volfas Engelman)受打壓,遭中國市場抵制,零售業者不願進貨,原本穩定的合作關係瞬間變調,2021年10月沃福斯接獲通知,到該年年底的中國訂單全被取消。但在此前,沃福斯啤酒在中國的銷售成長可觀。對此,台灣人沒有袖手旁觀,一舉讓立陶宛啤酒在台銷量暴增23倍。不少台灣人也發起「挺立」活動,用新台幣下架超商、量販店販售的立陶宛巧克力、氣泡水、啤酒等商品。

立陶宛公開於WHA為台發聲

2022年5月,在第75屆世界衛生大會(WHA)上,立陶宛衛生部長杜爾基斯直言,所有國家都該參與全球衛生事務,公開呼籲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有平台與機制。該次立陶宛在WHA上替台灣發聲,創下該國衛生部長首次不畏中共打壓,在大會公開發言支持台灣的先例,頗具意義。

立陶宛貿易代表處成立 強化台立合作

在「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正式掛牌運作後,2022年11月7日,立陶宛貿易代表處也開館運作。之所以用代表處為名,而不使用「台灣」或「台北」的稱謂,並以「貿易」強調代表處的經濟功能,主要是為避開敏感的政治問題。

立陶宛大選後改變了什麼?為何抗中勢力減弱?

根據立陶宛通訊社(ELTA)報導,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表態,將支持立陶宛與中國恢復外交關係,但強調這不代表立陶宛須放棄對台灣的經貿關係。

今年10月27日,立陶宛結束國會大選,由最大在野黨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ic Party)勝出,成為國會最大黨。當時帶領社民黨勝選的黨主席布林克維修特(Vilija Blinkeviciute)競選期間曾許諾將出任總理,且表示不會改變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名稱。然而,勝選後卻因年齡與健康因素,不接任總理職位,改推薦副主席帕魯克斯(Gintautas Paluckas)為下任總理候選人。

不過,就在帕魯克斯以立陶宛準總理身分受訪時,直言過去允許用「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是「重大外交錯誤」,他將推動恢復與中國「正常的外交關係」,引發議論。我國外交部回應,代表處名稱是經過審慎協商後的決定,亦是台立雙方的共識;外交部長林佳龍表示,會努力維護與立陶宛關係。

撰稿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羅芋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