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醫學-白內障手術新趨勢 不只看見還能看得好

中國時報【李盛雯╱台北報導】 3月底台灣迎來眼科界盛事。第31屆亞太眼科醫學會3月24日到27日在台北展開,這是2002年後,睽違十幾年再次在台舉辦,逾70國、近5000位亞太眼科專家齊聚台北,超過5百位國際眼科專家發表分享臨床觀察與醫療科技創新運用。 白內障是全球致盲首因,也是最常見的老人眼疾。台灣65歲以上白內障盛行率60%,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白內障人口隨之增加。健保資料顯示,水晶體手術是台灣眼科手術第一名,103年度手術總數近19萬例。 白內障治療已從復明性手術進階到白內障手術合併屈光矯正,手術目標不再是讓患者重新看得見,而是融入屈光矯正技術,利用植入具有不同功能的人工水晶體,治療白內障的同時還能矯正老花眼、散光等屈光問題,讓患者看得好。 除了具屈光矯正功能的各式人工水晶體,屈光白內障手術系統上不斷創新,也提升手術屈光矯正精確度及安全舒適性。這次醫學會就有屈光白內障手術系統(CRS,Cataract Refractive Suite)示範展示,包括即時動態手術定位導引、無刀飛秒雷射、眼壓定速系統,提供眼科醫師實際觀摩機會。 「精準醫學」是2016亞太眼科醫學會重點,白內障手術追求的也是讓眼科醫師更精準掌握術後屈光矯正效果,「術中即時屈光分析」就是最新科技。夏威夷大學教授、眼科醫師陳明指出,術中即時屈光分析是即時術中驗光概念,如同眼科醫師驗配眼鏡時的驗光,協助醫師在手術過程中事先判讀選擇適合的人工水晶體度數植入及術後度數,除了即時術中驗光,還能協助指引水晶體置入位置,植入後轉向定位時,可顯示各定位點的殘餘度數,讓醫師在手術中對於大多數患者術後視力即可預期,不必像過去須等到患者回診時才能測量屈光矯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