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風者衛星10/5發射升空 國科會、太空中心3D解說影片上線

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今年7月中從台灣運至位於南美洲法屬圭亞那的「圭亞那太空中心」,國科會今(1)日表示,經過整備,「獵風者」預計搭乘亞利安航太公司(Arianespace)的VEGA火箭,於台灣時間10月5日上午9時36分發射升空(法屬圭亞那當地時間為10月4日晚間10時36分),進入601公里的低地球軌道執行任務。

土生土長「獵風者」起運 蔡總統:台灣半導體精密製造優勢有能力進軍全球太空產業

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今年7月中從台灣運至位於南美洲法屬圭亞那的「圭亞那太空中心」,國科會表示,經過整備,「獵風者」預計搭乘亞利安航太公司(Arianespace)的VEGA火箭,於台灣時間10月5日上午9時36分發射升空。(圖取自解說獵風者原理3D動畫影片)
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今年7月中從台灣運至位於南美洲法屬圭亞那的「圭亞那太空中心」,國科會表示,經過整備,「獵風者」預計搭乘亞利安航太公司(Arianespace)的VEGA火箭,於台灣時間10月5日上午9時36分發射升空。(圖取自解說獵風者原理3D動畫影片)

獵風者衛星早期屬於福衛七號計畫的衛星之一,原名為FORMOSAT-7R (Reflectometry),因許多國際資料已採用該代號,因此沿用FORMOSAT-7R的代號。為使國人充份了解獵風者衛星任務,國科會責成國家太空中心(TASA)同步在YouTube頻道公布解說獵風者原理的3D動畫影片,讓國人對這枚氣象/科學衛星有更進一步認識。

從TASA製作的獵風者原理3D動畫影片,可瞭解獵風者衛星的酬載GNSS-R如何蒐集GNSS訊號,及透過分析遲延都卜勒特性、根據訊號強弱判斷海面風速的處理流程。

獵風者任務軌道屬於太陽同步軌道,能全球覆蓋,主要觀測的範圍集中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低緯度帶,這也是劇烈天氣生成區域,對於天氣觀測、甚至瞭解颱風形成,都可望有許多幫助。

國科會說明,獵風者衛星搭載著結合台灣學研界所研發的酬載儀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執行面風速觀測的任務,同時也將驗證10項由國內自行研發的關鍵元件與技術,研製過程有國內20家廠商共同參與。

廣告

國科會指出,獵風者衛星未來將提供許多重要的數據,經由分析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經海面反射的訊號,判識海面波浪浪高,反演海面風速,補充目前較缺乏的海面風速資訊,為氣候科學研究與氣象預報做出貢獻。除了是氣象衛星,更是科學衛星。

此次獵風者衛星搭乘的火箭為Arianespace的VEGA火箭,這型4節火箭有效載荷重量為1500公斤、最高可將酬載送至700公里高度,已執行任務逾22次。

獵風者衛星預計於發射後約1小時抵達600公里高空,與火箭分離,並自動啟動姿態控制以穩定衛星,約5至6小時後與海外地面接收站通聯,11小時後經過台灣上空,與台灣的操控中心通聯。

獵風者衛星的英文名Triton,源自希臘神話中海神波賽頓的兒子,祂握有三叉戟與海螺,每當吹響海螺就能駕馭風浪。

延伸閱讀

【Yahoo財經周報】iPhone 15 9/13發表/8月台股榜出爐/金融大股東「干政」剩罰款

  • Yahoo財經特派記者 呂俊儀:資深財經媒體工作者,曾任採訪團隊主管,專訪過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也歷經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退休記者會等大事件,堅持產出最專業、富有洞見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