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調查〉逾六成民眾有千萬存款才敢退休,最想要在宅養老
百歲時代來了,你準備好了嗎?《遠見》發起「台灣迎向超高齡社會大調查」,從社會、財務、職涯、科技與照護等五大面向,盤點國人的準備度、應變力,找出其中的挑戰與機會!
台灣迎向超高齡社會,多數人可能活得比想像更久,但,你準備好了嗎?
對此,《遠見》發起「台灣迎向超高齡社會大調查」,以社會、財務、職涯、科技與照護等五大面向,盤點國人的老後想像、對超高齡社會的準備度與應變力,期待尋找共老共好的解方。
社會賦能〉鬆動高齡定義,高年級不覺得自己老
首先,幾歲才叫做「老」?近四成的民眾認為65歲以上,也就是領敬老卡的法定年齡,就叫老。但亦有29.6%認為得是70歲以上、5.7%選75歲以上,更有4.2%認為80歲以上才有資格叫老年人。
調查還發現,愈高齡者愈不服老。拿對老人的定義是65歲以上者來說,20~49歲占41.1%,50歲以上族群僅34.5%。另方面,50~59歲族群約34.1%、60歲以上族群約44.9%,認為至少70歲以上才是老;甚至,60歲以上族群有10.2%認為,80歲以上才稱得上是老。
那麼,哪些名人是大家心目中60歲以上的樂齡典範呢?前五名分別為張忠謀(32.7%)、張小燕(30.8%)、江蕙(18.9%)、郭台銘(18.2%)、沈春華(15.8%);得到逾一成青睞者還有黃仁勳(11.2%)、張淑芬(11%)。
「前五名都已算退休、財富自由,而且無論是否仍居大位,都展現自在的人生格局!」104獵才招聘暨人才經營事業群資深副總晉麗明觀察,從榜上可看出,台灣人的樂齡理想型,除了財富自主、社會聲望等資產條件,也崇尚從容態度與再登高峰的破框勇氣。
而這也表示,台灣人的理想老後,仍需擁有一定的社會存在感與連結力。那麼,公共環境設計,就是老後能否保持社會參與度的關鍵。
當問及台灣公共空間與大眾運輸對於高齡者,是否夠友善?39.8%認為友善,但不友善也近三成、達27.1%。台灣整體公共環境的高齡友善程度,算是勉強過關。
進一步剖析民眾覺得不夠友善的前三大原因是:公共空間(含公廁、道路)、大眾運輸的硬體設計不便利(73.5%);相關軟體規劃(如動線與服務)不便利(71.4%);車輛駕駛、行人對高齡者不禮讓(65.8%)。凸顯軟硬體全齡通用設計的重要性,也呼應近日「台灣是行人地獄」的弊病。
那麼,大家想在何時退休?28%的民眾要在60~64歲退休、28.3%在65~69歲退休,也就是一半以上都計畫超過60歲才退休。不過,想提前在50~59歲就退休的也占24.3%,對比2022年勞保老年年金平均請領年齡61.28歲,2023老年年金請領年齡需滿63歲、明年又將延後一歲的狀況,不到60歲退休都嫌早。
有趣的是,本調查也發現,愈年輕愈想早退,愈年長卻愈晚退。20~39歲超過三成想在59歲之前就退休,甚至20世代有高達17.4%,期待54歲之前就退休。相對地,60歲以上族群有43.1%想在65~69歲退、另有32.8%要在70歲之後才退休。
晉麗明解讀,愈年輕愈想早享樂,愈年長愈體認到財務壓力,沒有存夠退休金就不敢退。
財務賦能〉近六成民眾覺得退休金需超過千萬
究竟,多少退休金才能支應自己的退休生活?整體約三成覺得不用到1000萬,卻有58.5%覺得一定得超過1000萬;整體也約37.3%覺得需超過1500萬,甚至高達13.7%需要2500萬以上的退休金。
而且,教育水準愈高需要的退休金愈多,學歷大學及以上的族群高達25.7%,自認需要2000萬以上。
儘管有57.3%民眾表示有做退休理財規劃,且55.6%表示規劃尚在進度上,但對退休財務的信心卻嚴重不足。
世界銀行指出,退休後收入(含年金、投資收入)須達退休前的六成,才算能支應退休後的理想生活。對此,卻有高達六成的民眾,沒有信心退休後的收入,能達到退休前的六成。
檢視退休金來源的結構,就可了解國人為何沒信心。退休金來源的前三名是退休年金制度(63.3%)、儲蓄或定存(56.3%)、金融投資商品(50.7%)。
然而,以2022年勞保一個月平均給付約1.8萬、勞退平均月領約6500元(以經常性平均薪資約4.5萬、工作30年、年化報酬3%、無自提)來估算,一個月年金收入不到2.5萬。
交叉比對本調查,民眾自評退休後一個月的基本開銷,約56.3%認為約2~4萬元,因此仰仗上述年金很可能不夠用,年金投保年資也不夠久(勞保平均投保29年)。再加上,近年通膨攀漲、投資市場波動,更增加老後財務風險。
職場賦能〉83%民眾感受職場年齡歧視
那麼,退休後再回去工作,就可能是選項。但本調查發現,只約21.5%的民眾選擇退休後持續工作,來增補養老金;另方面,有超過一成、13.3%的民眾,明確表達退休後就不考慮重回職場。
然而,隨著平均餘命延長、財務壓力,退休期間可能超過20年,仍有逾八成民眾考慮重返職場,只是回歸形式不一。
其中有三成民眾表示任何形式都接受,但退休後重返職場的回歸模式,仍以特定公司的兼職工作為主、占30.1%;其次為外包或約聘工作(18.3%)、企業顧問與講師(16.3%)、時薪派遣(15.8%),只約一成仍堅持特定公司的全職工作。
對那些願意退休後重返職場的民眾來說,會接受哪些妥協條件?其中約45%願意接受彈性排班,如週末輪值或時薪派遣;其次是可接受外包或約聘(33.8%)、降薪(21.2%)、降職(15.7%)。
交叉分析發現,49歲以下族群多半可接受彈性排班,20世代更超過51%願意退休後以此形式重返職場。晉麗明指出,愈年輕的族群,愈崇尚彈性自主的上班形式,不覺得這是一種「妥協」。
此外,願意接受降薪勝過於降職,一來因為彈性工時本來薪水就不如全職;二來礙於尊嚴,寧願少賺一點錢,也不願因降職而失了面子。這點在50歲以上族群特別明顯,願意降薪者,比願意降職者多了超過10個百分點。
選擇不重返職場,或是覺得有所妥協,主要還是跟工作環境中的年齡歧視有關。
在問到是否認為或感受到職場對中高齡者有差別待遇時,只有16.3%表示都沒感受到;反之,約83%民眾感受年齡差別待遇,前三大差別待遇是升遷加薪機會變少(47.9%)、被勸退(44%)、職位易被調動或降階(30.8%)。
進一步問到中高齡重回職場的阻礙有哪些?整體指出四大原因:被認定體力不濟,無法長時間工作(58.3%);台灣企業不喜中高齡、錄取率低(54.8%);專業能力不足或已過時(36.4%);職位高不成低不就、很尷尬(35.3%)。
值得注意的是,50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排序不同,六成直指是企業不愛錄取中高齡者,占比最大。顯見中高齡職場標籤仍存在,需要企業界更多的年齡友善政策,才能填補人口負成長而擴大的人才缺口。
另一面,隨著退休後平均餘命延長,愈多人考慮活出「多階段」人生,年近半百仍想另尋工作舞台。
本調查發現,整體高達63.2%民眾有意在50歲之後轉職或創業,且約37%兩者都不排斥;而特別想創業者則達16.3%,超過選擇轉職的9.8%。
晉麗明解析,1946~1964年出生的嬰兒潮世代,比起之前的沉默世代來得更具財富與活力,也更自主,而年輕世代則普遍接受職場跳轉,因此對50後職場抱持開放態度。
此外,受限於現行職場與企業文化,中高齡轉職不易,有條件者會傾向自行創業,「台灣應該把握並鼓勵中高齡的創業能量。」
科技賦能〉50+族群九成會用LINE,比你想像更科技
其實,高年級生的數位能力,左右著他們的社會參與度,也成了職場連結力的檢視指標。
本調查問民眾如何評估中高齡者的高科技使用能力(例如能否主動下載智慧型手機App、自行設定或操作智慧家電),全體四成認為,中高齡者對高科技產品不熟練,認為熟練者不到25%。而且,愈年輕世代愈覺得高齡者不熟練;反之,50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卻自認熟練多過於不熟練。
顯然,對中高齡的科技能力,各世代認知不同。但為何認定中高齡對科技「不熟練」?前三大原因是:中高齡者不習慣或不願使用高科技產品(70.3%);不會用,也沒人教導使用(55.7%);生活中沒有太多使用需求(37.3%)。
「大家常低估中高齡族群的科技使用能力!」華碩機器人暨智慧應用總經理王恒聰指出,其實只要會使用智慧型手機、會上社群,基本上就能跨過科技使用門檻。
他援引本調查的另一個發現來對照,整體民眾最常使用的社群媒體/平台的前三名是,LINE(85.7%)、臉書(62.9%)、YouTube(61.5%)。進一步看50歲以上(含60歲以上)族群,約九成使用LINE、近七成使用臉書,更有超過五成會看YouTube。
有趣的是,整體86.8%會使用電子或行動支付,本調查的50歲以上族群也有超過八成會使用,且最愛都是LINE Pay;而全聯旗下的全支付/PX Pay是全體支付愛用榜季軍,卻是50歲以上族群中的亞軍,穩坐「婆媽愛牌」地位。
「以前長輩會在LINE中發早安圖,現在都進階到『早安影片』了!」王恒聰笑說,愈來愈多長輩會用手機自製圖檔、影音分享,其實就是出自一個動機「想和人分享」,只要把人際連結找回來,中高齡與科技間就不存在「不會用」「不願用」「不需要」的問題。
那麼,究竟中高齡者最需要透過高科技產品完成哪些事?超過一半、53.4%民眾認為是遠距醫療與看診,其次為解決行動不便等照護需求(44.3%)、與親友聯絡感情(39.1%)、尋找或更新生活資訊(38.3%)、量測並管理生理數據(35.1%)。
王恒聰表示,上述需求已涵蓋長壽人生的各個面向,也都有業者研發相關產品,但關鍵是能否將導入通用設計、UIUX思考,讓中高齡族群也能有直覺簡單的使用體驗。他舉例,像是長輩不方便看使用說明書,那何不拍一個開箱影片給他看,或者用機器人自然語音來與長者對話、引導他們上手。
照護賦能〉逾六成老後想住自家;若須照護,26.6%願住機構
那麼,科技可以成為促進健康的解方嗎?本調查發現,有37.5%民眾使用智慧穿戴裝置或App,來追蹤卡路里消耗、運動表現、或各項健康指數(如:心率、血氧、睡眠等)。其中,50歲以上族群約有35%使用智慧穿戴裝置。
在問到「養生保健、老後照護」相關知識,主要來自於哪些管道?前三名是社群(47.2%,如LINE與臉書)、健康專業媒體(44.4%,如健康遠見)與電視(35.5%)。有趣的是,50歲以上族群更仰賴健康專業媒體,占比最高、達50.7%;第二大管道是社群、48.5%,這兩項都比全體占比來得高,顯示對於養生照護知識的黏著度高,且多半來自網站社群。
若需要照護,未來誰會是自己的主要照顧者?全體26.6%選擇安養機構、占比最高,其次為配偶(21.3%)、外籍看護(13.1%)、本國看護(10%)、子孫(8.8%)。
長照平台「愛長照」營運總監紀鈞惟觀察,民眾對老後住安養機構的接受度逐漸提高,各年齡層都有超過兩成有意願;外籍與本國看護加起來,也有23.1%。儘管仍約兩成寄望配偶,且男生比女生更依賴,但整體顯示出「老後不麻煩家人」的趨勢,這也跟小家庭、老後獨居的現象相呼應。
談及理想中的老後住居,台灣民眾心中的排行榜?整體45.8%傾向住在目前自宅,其次為銀髮住宅(18.9%)、另覓可自住的便利住宅(17%)、青銀混居宅(9.7%)。
紀鈞惟指出,在健康活躍的前提下,整體62.8%仍想住自己家,顯然不願跟既有的人際社群分開,在宅老化的需求和意願都高;而另覓老後便利宅、銀髮與青銀住宅各有擁護群,也指出通用式住宅與多元服務的超高齡商機。
從調查結果來看,五個面向的賦能程度分別為:社會賦能級別B+、財務為B-、職能C+、科技A、照護B+。整體而言,職場對中高齡者最不友善,仍需更多政策配套來促進世代合作;而科技賦能的程度佳,可望是台灣社會因應超高齡的有效解方。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高年級當家」時代來了!重新設計你的百歲人生
防堵長壽三怕!一張圖看懂全齡人生攻略
日本社區設計大師山崎亮:建立社區互助,減少「孤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