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減肥老是失敗?醫揭肥胖4型「這類人」需多吃6成熱量才會飽
減肥常瘦不下來、易復胖?恐因沒先搞懂你的「肥胖型態」是哪一型!醫師指出,肥胖就是進食與代謝的拉鋸戰,雖然大家都知道,熱量消耗大於攝取就能瘦身,但卻不一定瞭解自己進食行為及能量消耗的類型,反致錯誤減肥甚至傷害身體健康。想要有效減肥,快看以下「4種減肥型態」你是哪一型?醫師親自解答!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肥胖是造成身體能量失衡的慢性疾病,小心一口一口「吃」出病!根據最新肥胖研究指出,無法抑制的食慾,與體重失控息息相關。當肥胖的源頭來自於熱量攝取大於消耗,飲食行為就成為了體態超標的關鍵因素。
延伸閱讀:
減肥「吃便當」竟比水果有效!專家「1張時間表」揭越吃越瘦關鍵
常見肥胖型態分4大類
成大醫院內科部新陳代謝內分泌科醫師蔡明劼表示,美國的肥胖研究將450位BMI值大於30、或BMI值大於27但伴有肥胖共病症的患者,以「進食行為」和「能量消耗」分類,發現可區分出4種肥胖型態:
飢餓大腦型:佔32%,平均需吃下比一般人多出62%的總熱量,才能獲得飽足感。肥胖主因為食慾失控,常在無意間吃下更多熱量。
飢餓腸道型:佔32%,食物胃排空的速度平均比別人快31%,常常剛吃完就餓、餓了就繼續吃,是多量多餐的代表。
情緒飢餓型:佔21%,這類族群的情緒焦慮感特別高,是其他族群的2.8倍。常靠進食來舒緩壓力、發洩負面情緒,深信食物可以帶來快樂和滿足感。
代謝異常型:佔21%,基礎代謝率平均比別人低12%,即使少量吃也容易囤積脂肪,也因為代謝緩慢,常努力節食還是瘦不下來。
他進一步解釋,肥胖型態並非單一可能,也有不少肥胖者同時兼具多種類型,其中最常見「飢餓大腦」和「情緒飢餓」等2大類型同時都有的混合型肥胖,比例就佔了5成以上。
延伸閱讀:
「10大地雷」讓你莫名變胖!營養師:想瘦身「第5個要優先處理」
哪種肥胖型態如何快速評估?
該如何快速自我評估是哪種肥胖型態?針對最令人感到困擾的「飢餓大腦型肥胖」及「情緒飢餓型肥胖」,蔡明劼也坦承,若合併這2型態的肥胖患者,靠意志力減重、克服食慾是非常困難的。以下說明判斷指標:
飢餓大腦型:若你最常受外在刺激影響,例如聞到食物的香氣、看到美味的食物時,或是同行人正在用餐時,就算不餓也會吃;最愛Buffet吃到飽,不知不覺吃得比別人多,才會感到飽足,就可能是「飢餓大腦型肥胖」。
情緒飢餓型:當你經常依賴吃東西釋放負面情緒,為了獲得滿足感、愉悅感而進食,會不自覺或習慣性吃東西來紓壓,就可能是情緒飢餓型肥胖。
「揪出肥胖型態並對症下藥,才是成功減重的關鍵。」蔡明劼指出,這是為避免亂槍打鳥、使用錯誤減肥方式,並落實更精準的減重用藥。該研究成果也顯示,精準用藥的肥胖者1年平均可減去15.9%體重,非精準用藥的對照組僅減去9%。
行為改善搭藥物 減重效果達20%
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醫師安欣瑜表示,目前已有最新口服減重藥物,可作用於大腦食慾中樞,服用2週後就開始見效,同時降低飢餓感、降低食物渴望,1年後平均可減去11.7%體重,幫助民眾從源頭解決肥胖問題,並有高機會有效維持不復胖,若搭配飲食、運動等行為改善,減重成效可望維持長達4年不復胖。
林文元呼籲,運動加上飲食平均可減重3~5%,若加上減重專科藥物輔助可再減重5~15%,甚至效果能維持數年,比起坊間減肥方法及藥物,成本效益及安全性比較其實已很明顯。呼籲民眾透過減重專科減重,配合生活習慣調整及行為改變,才是從根本解決肥胖問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