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控中國對電動車全產業鏈補貼 加徵最高38%關稅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2024年06月12日專電)歐盟(EU)將自7月4日起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暫時性反補貼關稅,最高稅率達38.1%。歐盟調查發現,中國政府對電動車產業的補貼「從中央到地方」、「從礦坑到歐盟港口」,涵蓋整個產業鏈。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今天發布對中國電動車初步調查結果,並決定自7月4日起課徵暫時性的反補貼稅(Countervailing Duties),接著7月間將展開與歐盟成員國的諮詢,11月調查正式完成後,歐盟各國將決定持續課徵反補貼稅或作其他調整。

歐盟執委會指出,中國對電動車產業的補貼,從鋰電池礦區的原料端,到電動車製造,乃至出口到歐盟港口的運輸過程,「整條供應鏈」都受到中國政府補貼,層級從中央、省到地方政府。

歐盟調查發現的中國補貼手法,包括普遍性的金融機構融資優惠、所得稅優惠、低於市價提供設廠土地,以及直接給補助款。同時也有個案性的補貼,例如低於市價獲得鋰礦或鋰電池、免除電池消費稅、提供綠色債券支持、國家級補貼等。

歐盟執委會表示,在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的調查期間,歐盟市場整體電動車銷量雖成長,但歐盟本地生產的電動車市占率卻從2020全年的68.9%降到59.9%;相對的,中國進口電動車則從市占率3.9%大幅上升到25%。

匿名資深官員在背景簡報會上說,中國車進口價格碾壓了歐盟產業的價格,使歐盟業者獲利低迷、無法與中國競爭售價,並且衝擊業者對電池、充電站等投資能力,妨礙歐盟向電動車轉型的氣候政策目標。

廣告

匿名資深官員指出,歐盟是中國電動車最大出口市場,也是最開放的市場,但相較其他國家對中國進口電動車的關稅,包括美國提高到100%、土耳其加徵40%、印度關稅70%、巴西自7月提高到18%並自2026年提高到35%,歐盟目前僅課徵中國車10%關稅,顯然處於不利地位。

歐盟執委會這次調查是向21家中國汽車集團發出徵詢後,選擇比亞迪、吉利和上海汽車集團(簡稱上汽)3家為樣本,調查後初步決定對出口最多電動車到歐盟的比亞迪加徵17.4%關稅,吉利加徵20%,未被選為樣本但採取合作態度的其他企業加徵21%關稅,上汽和其他「不合作」的企業,則將被加徵最高額的38.1%關稅。

資深官員解釋差別待遇的考量之一是,企業不應該因為不配合歐盟調查「反而日子更好過」。

他也說明,中國企業在歐盟設廠生產的電動車不受此關稅影響,但從中國出廠的電動車,不論哪國企業生產,若受不當補貼而出口到歐盟就會適用此項關稅,但針對各家企業可有不同考量,例如未被涵蓋在這次樣本的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就要求歐盟另作個案審查。

對於中國可能採取貿易報復,他表示歐盟的調查和反制措施完全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中國的報復措施將站不住腳。

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席納斯(Margaritis Schinas)在簡報會前的記者會說,對於中國的不公平補貼,執委會已經與中國當局接觸,將持續溝通尋求可能的解決方案。

至於加徵關稅可能促使售價提高,不利於消費者,前述官員說,進口商將會吸收部分關稅成本,且消費者並未受到差別對待,售價增加將純粹反映不公平補貼狀況。

這批暫時性加徵關稅措施,將使中國電動車出口到歐盟的關稅成本合計增達27.4%至48.1%。美國智庫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研究指出,若要有效抑制中國電動車進口,歐盟所徵關稅須達40%至50%之間。(編輯:張芷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