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風》從二鹿學府到御遺跡-鹿港文武廟

樂風》從二鹿學府到御遺跡-鹿港文武廟
樂風》從二鹿學府到御遺跡-鹿港文武廟

【愛傳媒樂風專欄】鹿港文武廟係一建築群,分別為主祀關帝的武廟、主祀文昌帝君的文廟和文開書院,佔地相當廣。

其中文、武兩廟建立較早,據道光版彰化縣志載:

「文祠......一在鹿港街尾(嘉慶十七年同知薛志亮率紳士陳士陶等捐建)

武廟......一在鹿港文昌祠邊(嘉慶十七年同知薛志亮捐俸倡建,紳士蘇雲從董其事)」

可知建立年代為1812年,不過,1819年立的「重修鹿港文武兩祠碑記」則記載:「鹿港文武兩祠,建之於辛未(嘉慶十六年)之春。總理陳士陶暨各董事等鳩建文祠,□□□士出身司馬薛公諱志亮自題廉俸,以蘇雲從為董事,並建武祠,春秋享祀,稱不忒焉。」

依照邏輯,碑記離建立年代甚近,應該有較高可信度,所以文、武兩廟應建於1811年。

不過怎麼沒幾年就要重修,看來當初施工品質不是很好,或者有可能遭遇天災兵燹之類的意外。

文開書院直至1824年才由同知鄧傳安倡建,道光版彰化縣志載:「文開書院,在鹿港新興街外左畔,與文武廟毗連。道光四年,同知鄧傳安倡建,中祀徽國朱子文公。兩旁以海外寓賢八人配享。講堂書室,前後門庭,規模甚為宏敞。」

連橫臺灣通史亦載:「文開書院:在彰化縣轄鹿港之新興街。道光四年,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倡建,中祀朱子,旁以沈光文、徐孚遠、盧若騰、王忠孝、沈佺期、辜朝薦、郭貞一、藍鼎元配,皆臺之寓賢也。光文字文開,故以其表德名書院。傳安自撰之記,載於彰化縣志。」

可知書院名稱之由來,是為紀念明末大儒沈光文,這位大賢在荷治時期(此點有爭議,有一說是明鄭時期)來臺傳授儒學,被譽為「開臺文化之父」,在那麼遙遠的時代,他是因何因緣來臺,應該是段很有趣的故事。

廣告

1869年,鹿港同知孫壽銘重修文祠,並聘請大儒蔡德芳執教文開書院。1876年,文祠中殿損毀,董事施家珍等鳩資重修,並增改兩廡。

日本時代,能久親王曾駐紮此地,至今仍留有「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鹿港軍情御視察之所」碑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視察鹿港遺跡紀念」碑。

之後,文武廟建築群做為日軍營舍,直至1898年才撤離。不過,1903年鹿港要蓋公學校,因經費短缺,見文武廟荒廢已久,打算拆除文武廟之磚瓦,供學校施工之用,經辜顯榮和施琢其出面協商,願贊助公學校短缺施工費用2000圓,校長表面答應,但最後仍決定拆掉文武廟部分建築。

1906年,鹿港仕紳曾發起重修文武廟,不過之後似乎仍長期乏人管理,被遊民及生意人佔據,甚至還有人當成劇場。1911年,新高製糖會社彰化鹿港間專用鐵道開闢,其中一段由文開書院前通過。

1916年,文武廟終於再度整修完成,佐久間馬太總督並親題「萬世師表」匾以贈。

1943年,文開書院被日人改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館」,我想一直到日人撤離的那幾年,這裡有親王光環罩著,應該是會管理的不錯。

不過很快的,此地又被國民政府駐軍,1975年文祠遭祝融之災,所幸1985年文武廟列三級古蹟,得以專款修復。但之後政府後續維護經費未到位,縣政府要鎮公所管理,但一年才給十萬,扣掉水電雜支,根本杯水車薪。

除武廟因香火較盛,有信徒維持外,文廟和文開書院又走回自日治時代以來的處境,乏人維護,遭人占用。

921大地震,文武廟遭劫,但也因此得到文建會專款修復,古蹟重生。現在的文武廟充滿綠意與古風,是觀光客與社區居民休閒的好去處。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經授權刊載,原文出處:樂風的民藝筆記部落格。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