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茲文學獎得主鮑爾斯 為「困惑的心」找答案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2023年07月28日電)科學家為了患亞斯伯格症的兒子付出心力,過程卻出乎意料曲折坎坷,普立茲文學獎得主、美國作家理察‧鮑爾斯新作「困惑的心」,試圖為徬徨卻又執迷科技的現代人找答案。

根據時報出版社發布新聞稿,「困惑的心」(Bewilderment)描述在一場無可挽回的悲劇發生後,致力於尋找外太空生命跡象的天文學家席歐‧拜恩,必須獨力撫養他9歲的亞斯伯格症兒子羅賓,並設法溝通。

由於不希望羅賓過早服用精神藥物,席歐因緣際會得知一種實驗中的神經反饋治療,可能有助於羅賓學習控制情緒。席歐決定放手一試,讓兒子羅賓接受治療,未料情況竟一發不可收拾。

時報出版總編輯嘉世強告訴中央社記者,這是一個從未投入照顧小孩子的「科學直男」忽然必須面對親子問題的故事,面對親生兒子,主角不能逃避、必須溝通,但他同時也因為深愛兒子,必須在疾病與先進科技之間做抉擇,怎樣對孩子才是最好、有幫助的?難度竟與他從事的專業不相上下。

嘉世強說,作者其實是要告訴世人,面對環境的變遷、面對不可預測的疫情與未來,產生困惑是自然的,只是解決困惑的方式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把環境當成被征服的對象。

嘉世強說,書名原文Bewilderment本來的意思是困惑,但字元的組合有進入荒野的意思,人類一旦進入荒野、大自然,總會充滿困惑,如同現代人很想解決所有問題,卻總是做不到,或總是選擇用武斷、不計後果的方式解決問題。

嘉世強表示,作者似乎認為「重返自然」、讓人適應困惑才是解決之道,書中主角面對有各種症候群的兒子,經常束手無策,卻發現帶孩子到戶外常能讓他安定下來,其實就在暗示這個道理。

廣告

可以說,「困惑的心」從書名巧思到天文學、腦科學的先鋒領域,作者關注生態浩劫的同時,也捕捉人的無助、自私、不甘心,和束手無策的孤寂。

理查‧鮑爾斯生於美國伊利諾州,青少年時期曾隨父親至曼谷居住一年,回美國後,於伊利諾大學攻讀物理,後改讀文學,1980年來創作不斷,作品關注人類生存的困境,題材從戰爭、種族、長照到工業污染,批判性十足,曾獲「麥克阿瑟天才獎」、「美國國家圖書獎」,4度獲提名「美國國家書評人獎」,「樹冠上」(The Overstory)榮獲「普立茲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