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長途車返鄉前必看!中醫師教七招,不吃藥也能助防暈車、緩解不適感


【王心眉中醫師(睿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常常發現某些人的體質特別容易暈車,乘坐汽車、輪船、飛機時經受振動、搖晃的刺激就會感覺不舒服,這可能與每個人耳朵內部的構造有關係。

西醫認為當人體內耳迷路,不能很好地適應和調節機體的平衡,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因而使得平衡感覺功能紊亂,就可能會引起眩暈、嘔吐等症狀。這通常是一種自覺症狀,西醫的儀器是無法監測每個人的眩暈程度,程度較輕者只要震動停止就可以緩解,較嚴重者則會出現不能站立、眼球震顫、嘔吐汗出、臉色蒼白,甚至昏倒等症狀。預見很嚴重的暈車狀況,通常我這時會建議催吐,就可以有效的減緩其症狀,

我認為暈車的症狀主要可以分為三種: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而暈車也有虛實之分,臨床上以實者居多,因痰濁壅遏,或肝陽化火,上蒙頭竅所引起的暈車較為常見,而老人的氣血虛弱,髓海空虛所引起的暈車則較少見。

「痰」是導致眩暈的病因之一,中醫所謂的痰不僅指咳出來的、呼吸道中異常增多的分泌物,還包括「無形之痰」,雖看不見痰,卻表現出諸多病症,中醫就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説,比如痰濁上犯頭部,可引起眩暈。這類患者多具有身體肥胖、睡覺流涎、舌苔滑膩等特徵。現代人不運動,往往是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長期保持一個姿勢,這樣不但對頸椎不好,而且還容易造成脂肪堆積而出現痰濕體質,更加容易引起暈車。

缺少運動就會容易暈車,當人體缺乏足夠的動能導致胃腸運化不佳,無法有效的運化水濕,濕久容易聚濕成痰造成痰飲證,就是所謂的無痰不作眩。當我們利用催吐法,將身體裡面造成腸胃負擔的食糜吐出,這些食糜對中醫來說就是痰飲的一種,當食糜減少了就會減輕嚴重暈車的狀況。所以平時建議大家時刻提醒自己保持好正確的姿勢,盡量不要久坐不動,常起來走走,活動活動筋骨,容易暈車的人在出遊前千萬不可以吃的太飽。

春節出遊容易暈車的人還有一種就是頸部僵硬的民眾,因為頸部僵硬,血液無法有效的供氧給腦部,就是中醫所謂的上蒙清竅,這與平時的緊張壓力有關係,中醫認為「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當一個人情緒壓力大,肝的疏泄失常就會引起頸部的僵硬,這也是暈車的高危險族群。

頸部僵硬與暈車只是結果,原因是平時累積的壓力讓你暈車,這個時候應注意防風寒和頸部的保暖,避免頸部受到涼風侵襲而導致微血管攣縮,使頸部的供氧量更差。風寒之邪會使頸部的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速度降低,誘發眩暈。所以春節外出應戴圍巾或絲巾等,防止頸部受風受寒,從而達到預防暈車的效果。

不想吃暈車藥,還有哪些方法可以預防、舒緩不適?下一頁中醫師解答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感覺工作壓力大導致肝氣鬱結,加上佳節時寄情於煙酒,肝受到了傷害就更大了。所以宿醉也會導致暈車就是這個原因。

本身身體虛弱竟然也是暈車的原因!「氣陷」也會導致眩暈,氣陷是指氣虛無力升舉而反致下陷,常由氣虛進一步發展而來,常常發生在年老體弱,腎氣不足的民眾身上。所以老人的暈車常常是腎氣不足引起的。也就是説眩暈不但與頸椎的病變有關係,與腎虛也有關聯。中醫認為「腎氣通於耳」,因此搓耳對腎臟功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同時也有助於預防暈車喔。

除了乘坐交通工具前15分鐘吃暈車藥預防外,在乘車、船、飛機之前不要吃得太飽或太油膩的食物,旅遊前晚要有充足的睡眠以防止身體過度疲勞。座位要選擇前排、通風良好的位置,讓雙眼可以盡量看遠一點,避免在車上玩手機或使用3C產品以免頸椎僵硬,保持心情愉快,可多聽聽音樂或與人聊天來轉移注意力。容易暈車的人,可以準備話梅、生薑糖等食物,當旅途中不舒服就可食用減緩噁心欲嘔的症狀。

已經有暈車時最常用的方式是用雙手搓揉耳朵,並且務必放鬆頸部,如果可以的話就躺下來,因為人體走路習慣前後晃動,不習慣上下左右的晃動,所以躺下來會製造出走路的錯覺以減緩身體的不適,再嚴重的話催吐也是一個選擇,也可以藉由按摩頭皮來放鬆以及穩定自律神經,減低暈車所帶來的不適。

作者簡介:王心眉中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部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台中慈濟醫院西醫部醫師、中華針灸醫學會專科醫師。主治婦科、內科、皮膚科及體重控制、睡眠障礙。 翰鳴堂中醫診所臉書粉絲專頁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頸部僵硬更容易暈車!吃藥以外7招防暈車、緩解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