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影視圈驚傳 庫存壓力山大

影視圈驚傳庫存壓力山大,擔心血本無歸的開始認賠殺出,更多的束之高閣等待時機好轉,這不僅是台灣現象,韓國、東南亞多國也有相同無奈,歸根究柢,都是太倚賴以Netflix為首的國際OTT平台!當國際平台高價買片榮景不再,影視圈供過於求的災難跟著上演。

國際平台的魅力,在於買片出價比國內平台、電視台高很多,若買的是全球版權,還有進軍國際市場的可能。自2016年Netflix登台,不論電影還是電視圈,「把片賣給Netflix」幾乎成了製作公司努力目標,接著HBO Go、Disney+陸續開台買片,都激勵製作公司發揮創意、拉高成本,產製更多符合國際平台選片口味的好戲。

接著疫情期間,大夥宅在家,戲院暫停營業,宅娛樂需求直升,國片也加入賣向國際平台行列,市場一片榮景,三大國際平台一年買片逾十部,多部台劇單集售價格突破千萬元,國際平台既是大買家,也是主要投資來源,對國內影視圈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但疫情結束,人們開始趴趴走、娛樂選擇變多,去年傳出國際平台的全球策略轉變,一度僅剩Netflix持續買片,且拉低買價,市場傳出國內製作公司利潤從大約2成砍到1成,不禁感嘆: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據瞭解,HBO可望在第三季再度開始買片。

近期只有少數台劇獲得每集千萬元身價,包括《誰是被害者2》單集逾1,000萬元、《乩身》單集近3,000萬元。在傳統電視台不需要或出不起高價的現實下,束之高閣不願賤賣庫存的影視作品可能多達數十部。

廣告

多家影視業者估計,目前台劇一年產量約40~45部,含電視台自製劇約20幾部。隨著影視業巨變,許多製作公司產製量、製作費雙減。

目前影視業正為了生存而戰,窮則變則通,有些台劇以一個打包價,賣給區域OTT平台VIU等,有些回到傳統模式一家一家賣,累加國內OTT平台、電視台,希望可以回本,還有些在新媒體上架微影集突圍。

台灣影視業規模小,隨著新任文化部長李遠(小野)上任,多位影視業者期盼,政府兼顧投資與消費,之前著力引資,聚焦影視內容投資,但內容進入市場,若沒有市場規劃、觀眾消費,業者將無以為繼,投資人不賺錢也會退卻。

再者,製作公司一窩蜂投入台劇製作,在國際平台購買量有限下,庫存壓力山大,亟需政府協助尋覓出海口。

或可借鏡韓國或法國經驗,韓國電影初期在市場展大量投放廣告、安排試片,以吸引國際買家的注意,先求成交,價格其次,像現在形成韓流,身價自然扶搖直上;法國提供發行商申請1萬歐元的行銷補助金用於當地發行,讓買家願意嘗試發行,培養市場。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iPhone組裝將倍增 立訊大擴廠 叫陣鴻海、和碩
工商社論》論海外就業劇減二十多萬人的迷思
環球晶明年產能翻倍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