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因應氣候變遷 把大自然的指紋存在建築中

根據美國所提出的統計數據,有將近半數的溫室氣體及能源消耗是和建築有關,最重視環保議題的歐盟執委會也公布,建築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其總排放量的36%,能源消耗40%。也就是說,我們所居住的房屋在建造過程中不僅耗能且是溫室氣體最大製造者。這是現代建築所要面對的挑戰,如何解決居住問題與氣候變遷之間的衝突。

■木材碳排較少且可再生,較鋼筋混凝土環保

當今城市主要是由鋼筋和水泥兩種材質建築而成。木構建築在台灣並不被重視,因為人們始終對木材的耐用性及安全性存有很大疑慮。然而,近年木建築卻在全球形成一股新浪潮,關鍵就在它能同時處理氣候的兩大難題,降低排放量及找到儲存處,這也是國際建築師會捨棄上世紀主流材料─鋼筋混凝土,轉而回歸木材的主因。

木材除了加工過程二氧化碳排放量少,具有將碳封存於建築中的功能外,更因為它為可再生的永續資源,生生不息,不僅對環境友善,還能增進人與自然的連結。再者,因木材科技的進步,改良後的木材其結構強度足以取代鋼骨材料,並兼顧韌性可抵禦強風及震動,就安全性而言,具備耐高溫延燒也不變型的特質,基於種種優勢讓木造建築高度開始往上有了突破性發展。

■歐美日掀起木建築風潮,台灣呢?

自2000年起,當歐洲各國開始逐步放寬建築法規中木造建築的高度限制後,短短幾年,瑞典、德國及英國等地陸續出現7~10層樓高的木建築,接著北美也在2010年放寬限制,10層樓高的木造大樓不再是新鮮事,歐美地區因法規鬆綁促使木造大樓如雨後春筍。木造大樓的高度也隨著木材科技的進步不斷被更新,目前位在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市的Ascent大樓,以25層86.56公尺高度,刷新挪威的米約薩塔(Mjostarnet),成為世界最高的木造大樓,而這項紀錄在不久的未來,應該會又被取代。

廣告

回頭看亞洲發展,2010年日本政府為擴大木材的整體需求,實施「公共建築物木材利用促進法」,規定3樓以下的公共建築必須用木材來建造。住友林業為紀念公司創立350周年,於2018年提出一個震驚世界的「W350」計畫:「在東京市中心用木材蓋一座70層350公尺高的大樓」,這是當今全球最勇敢的計畫之一。

除了木構大樓,瑞典的斯德哥爾摩木之城Stockholm Wood City更是以發展木構社區為規劃,整個社區占地25萬平方公尺,裡面有商店、餐廳、辦公空間及住宅,「以擁有森林般寧靜」為設計概念,將自然環境融入生活中,也堪稱是木造建築中的指標性代表。

這股綠色風潮,從歐洲、北美一直吹到亞洲,成為全球建築的新趨勢,因政府的支持促使法規鬆綁,林產豐富的先進國家,透過木造建築,以實際行動來緩解氣候變遷的危機。反觀森林覆蓋率有60.7%的台灣,是否我們也有勇氣讓木造大樓矗立在我們每個城市,把大自然的指紋留在建築中。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徐秀蘭:能源政策明確 就能拚出產業需要的電
外資期現貨 由空翻多
11檔投信買超 逆勢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