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府城廣角鏡 〉台鐵是否真的不安全?(上)

■蘇昭旭

普悠瑪事故是台鐵的責任事故。(中央社,資料照)
普悠瑪事故是台鐵的責任事故。(中央社,資料照)

最近我接到各媒體邀稿與邀訪,問我關於台鐵改革民營化公司化的看法,主要的重點還是,社會大眾認為台鐵就是不安全。因為在發生普悠瑪號事故,與太魯閣號事故,台鐵就是不安全,成為刻板印象。我想冷靜分析來龍去脈,他們完全沒有耐性,只希望聽台鐵負面的說詞就好,因為他們總是一樣的理由:兩次大車禍死了那樣多人,台鐵爛已經爛到根了,還敢厚著臉皮拒絕改革嗎?

如果您願意理性討論,讓我們誠實面對,就事論事,這裡有兩個課題需要討論:

一、台鐵是否真的不安全?

二、公司化是否可以改善安全?

首先針對兩次大車禍,普悠瑪號是責任事故,太魯閣號是非責任事故。雖然都是車禍,前者是自己的肇事責任,自己要負責;後者是別人的肇事責任,要去追究。

普悠瑪號事件的確是因為ATP的問題,司機為了趕點而超速,無疑的這是台鐵的責任事故。但是,太魯閣號事件是行車淨空遭到入侵,造成火車撞到卡車後出軌,撞到山壁釀禍,造成重大死傷,這應該追究的是卡車的包商責任,以及非專業的外力介入、包商文化與工地安全才是重點。

然而該包商因為有政黨代表背景,雖然還在司法審理當中,但是媒體開始帶風向,變成是台鐵的責任,要民營化來改善安全。民營化並不能拒絕外力介入,包商文化與工地安全並不會因此改善,兩者不能混為一談。這是指鹿為馬,錯開藥方,對台鐵不公平。

相同的問題,後來今年又發生了一次,在清明假期前夕,東南水泥塔倒塌,害台灣高鐵斷電停駛近六小時,這個大誤點,也是非責任事故,也是外力入侵,如果倒塌的時機與軌道的火車更接近,太魯閣號車禍事件必然重演。如果我們用上述一樣的邏輯去追究,是否變成高鐵誤點與不安全?

但是台灣的媒體卻變得很理性,用另外一套標準,火力全開追究東南水泥的工地安全,因為他們知道這是異物入侵,責任是在東南水泥,這是客觀的標準。然而,這樣公正的標準,卻未曾用於太魯閣號事件上。

讓我們就事論事,台鐵並非真的不安全,而是車禍事件一再被渲染放大。普悠瑪號事件的ATP,台鐵的確需要改善安全,以現有的體制責任,可以作的事情很多,普悠瑪依然正常營運。然而太魯閣號事件,涉及到包商文化與工地安全問題,許多問題的癥結,盤根錯節,非台鐵單方所能解。

全台灣各縣市都在鐵路立體化,永遠有施作不完的改善工程,這些工程涉及到鐵道局、顧問公司、工地包商,甚至地方政治派系的利益。其施工主導權根本不在台鐵,工地安全並不是台鐵單方的責任。

政府依法行政,律法如政府之公器,如天秤之衡,律法定天下,責任分明,是非對錯,不應該因人設事。法律之前,人人平等,這正是中華民國憲法的精神。如今天秤已失衡,因人設事,標準不一,造成國家律法之亂,人心動盪,這才是我最大的憂心啊!

(作者為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航空暨運輸管理系兼任專技助理教授)